找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三尺法

三尺法

古代把法律条文写在三尺长之竹简上,故称法律为“三尺法”。此典指有人问杜周:您判案不遵循三尺竹简上书写之法律吗?后以此典比喻法律、法令。 杜周,杜衍(今河南南阳西南)人。为人少言,慎重多虑而决断迟缓,表面宽松而内心却深刻入骨。汉武帝时,杜周任廷尉(掌刑狱,九卿之一),他的治理大多仿效张汤而又善于窥察皇帝之意图。皇帝想要排除的,杜周就顺势陷害他;皇帝想要宽恕的,杜周就让他久囚待审,并暗中察访,显露他的冤情。门客中有人责备杜周说:“您为天子公平判决案件,不遵循三尺竹简上书写之法律,而是专门依照君主之意向处理案件。司法官员本来是这样吗?”杜周说:“三尺竹简上书写之法律是怎样产生呢?从前是君主认为正确才制定成法律,后来是君主认为正确才记录成为法令,适合当时情况就是正确的,何必运用过去之法律呢?”

【出典】:

史记》卷122《酷吏列传·杜周》3153页:“周为廷尉,其治大放(通“仿”)张汤(汉武帝时曾任廷尉)而善候伺(侦察;窥探)。上所欲挤(排除)者,因而陷(陷害)之;上所欲释者,久系待问,而微(伺察)见(xiàn通“现”)(暗中察访使之显露)其冤状。客有让周曰:‘君为天子决平,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君主)意指为狱。狱者固如是乎?’周曰:‘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撰述)为律,后主所是疏(shù树,分条陈述)为令,当(dàng荡,适合)时为是,何古之法乎!’”

【例句】: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循吏·李素立》:“擢监察御史。民犯法不及死,高祖欲杀之,素立谏曰:‘三尺法,天下所共,有一动摇,则人无以措手足。’”


【词语三尺法】   汉语词典:三尺法

猜你喜欢

  • 父母之邦

    《论语.微子》:“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后以指祖国。唐韩愈《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今天下一君,四海一国,舍乎此,则夷狄矣,去父母之邦矣!”续范亭《警告中国抗战营垒内的奸细分子》:“你们都是中

  • 素霰

    《诗.小雅.頍弁》:“如彼雨雪,先集维霰。”郑玄笺:“喻幽王之不亲九族亦有渐,自微至甚,如先霰后大雪。”霰,是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成的白色小冰粒,下雪前往往降之。后因以“素霰”比喻孤危渐亡的预感。南朝

  • 摧敌先鸣

    源见“先鸣”。谓取胜。唐白居易《鸡距笔赋》:“若用之交战,则摧敌而先鸣。”

  • 目睫

    同“目不见睫”。《后汉书.班彪传论》:“固伤迁博物洽闻,不能以智免极刑,然亦身陷大戮,智及之而不能守之。呜呼,古人之所以致论于目睫也!”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华阳博议下》:“洪素以博洽自居,其推服子

  • 眼中物

    同“眼中钉”。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建炎元年三月》:“时金人在南薰门,谓吕好问曰:‘康王我眼中物,当以五千骑取之。’”【词语眼中物】   汉语大词典:眼中物

  • 班妾辞辇

    《汉书.孝成班倢伃》:“成帝游于后庭,尝欲与倢伃同辇载,倢伃辞曰:‘观古图画,贤圣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辇,得无近似之乎?’上善其言而止。”后以“班妾辞辇”称颂妃嫔贤德明智。三国

  • 嵩高维岳,峻极于天

    嵩高:即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县境。为五岳之。《尔雅.释山》:“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高为中岳。”嵩,一作“崧”。维:语气词,助判断。岳:高大的山。峻:高大。一作“骏”。极:至

  • 入梦生花

    源见“梦笔生花”。指文才大进。明屠隆《綵毫记.知几引退》:“我看这手中一管彩毫作祟,何用你入梦生花,我待要烧却你呵!”

  • 莹魄

    月亮的别名。唐常建《第三峰》诗:“莹魄澄玉座,以求鸾鹤纵。”【词语莹魄】   汉语大词典:莹魄

  • 塞翁得马

    同“塞翁失马”。清李渔《比目鱼.耳热》:“精神乏,安心要把驴儿跨。又谁知塞翁得马,塞翁得马。”见“塞翁失马”。清·李渔《比目鱼·耳热》:“精神乏,安心要把驴儿跨,又谁知~,~。”【词语塞翁得马】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