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二者不可得兼

二者不可得兼

兼:同时占有几样东西。 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并得。 意谓必须舍弃其中之一。语出《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清.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卷三:“夫诗之道,有根柢焉,有兴会焉,二者率不可得兼。”清.李渔《闲情偶寄.颐养部.行乐第一》:“鹤鹿二种之当蓄,以其有仙风道骨也。麟凤龟龙而外,不得不推二物居先矣。乃世人好此二物,又分轻重于其间,二者不可得兼,必将舍鹿而取鹤矣。”章炳麟《菿汉闲话》:“余尝谓宋代小说最知名者,莫如《容斋随笔》。时俗小说最知名者,莫如《红楼梦》。二者不可得兼。能兼之者,其惟《越缦堂日记》乎!”


其他 两样东西不能都得到或两件事不能都做到。语出《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老舍《二马》3段:“你一方面要顾你们的孝道,一方面又看着眼前的危险;可是~……避危险比糊涂的讲孝道好!”△多用于判断方面。→二者必居其一 二者必取其一 ↔兼而有之一身两段


【词语二者不可得兼】  成语:二者不可得兼汉语词典:二者不可得兼

猜你喜欢

  • 有德者必有言

    有道德的人一定能说出有价值的语言。 古人认为把“道德品质”与“语言”相比较,前者是主要的。语出《论语.宪问》:“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二程语录》卷一一:“人见六经,便以为圣人亦

  • 高不凑低不就

    同“高不成低不就”。《初刻拍案惊奇》卷九:“其间也就说过几家亲事,高不凑低不就,一家也不曾成得。”明陈与郊《义犬记》一出:“[丑]问:我偌大这个身子,却缘何高不凑低不就,落落度度的。先生,你看我该作什

  • 指冠

    同“怒发冲冠”。明李贽《读史.张千载》:“生当指冠,死当怒目。”【词语指冠】   汉语大词典:指冠

  • 壮士声

    同“壮士歌”。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法云寺》:“延伯每临阵,常令僧超作壮士声,甲胄之士莫不踊跃。”【词语壮士声】   汉语大词典:壮士声

  • 贞元朝士无多

    唐刘禹锡《听旧宫中乐人穆氏唱歌》诗:“曾随织女渡天河,记得云间第一歌;休唱贞元供奉曲,当时朝士已无多。”刘在唐德宗贞元年间任郎官御史,后坐王叔文党遭贬逐,历二十余年,始以太子宾客再入朝,感念今昔,故作

  • 布帆无恙

    布帆:代指船。恙:病、灾。布帆(船)没有出毛病。比喻旅途平安。顾恺之(约345-406年),字长康,晋陵无锡(今属江苏)人。多才多艺,工诗赋、书法,尤其精于绘画,并著有《论画》等书,对我国的绘画发展,

  • 敲推

    同“推敲”。宋何薳《春渚纪闻.何张遗句南金录》:“〔张伯鹏〕尝与余分韵赋诗,继有一诗,督余所作,云‘坐中病竞分明久,驴上敲推兀未裁’。用事精稳,如老作者。”【词语敲推】   汉语大词典:敲推

  • 白璧三献

    源见“和氏之璧”。喻不识良材或怀才不遇。明何景明《田子行》:“明珠暗投反按剑,白璧三献还遭刖。”主谓 楚人和氏得玉璞,两献楚王,受到两次刖足。第三次楚王使主治璞,得白玉,琢以为璧,世称“和氏璧”。后喻

  • 抟风九万

    同“抟翼万里”。唐方干《寄于少监》诗:“蹑履三千皆后学,抟风九万即前程。”

  • 伏蒲忠鲠

    同“伏青蒲”。宋 毛幵《满江红.送施德初》词:“东 马 严 徐,名籍甚、西京人物。谁不羡、伏蒲忠鲠,演纶词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