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从善如流

从善如流

指乐于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公元前583年,晋国以栾书为统帅,出师侵蔡并与楚国军队发生了冲突。为了避实击虚,栾书采纳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三人的建议,转攻沈国,俘虏其国君。左丘明在评论这次军事决策变动时称赞栾书采纳好的意见就象顺从流水一样。

【出典】:

左传·成公八年》:“晋栾书侵蔡,遂侵楚,获申骊。楚师之还也,晋侵沈,获沈子揖,初从知、范、韩也。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

【例句】:

左传·昭公十三年》:“齐桓,卫姬之子也,有宠于僖。……从善如流,下善齐肃,不藏贿,不从欲,施舍不倦,求善不厌,是以有国,不亦宜乎?”


主谓 像水从高处流下那样迅速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语出《左传·成公八年》:“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八毛!’他立刻懂得,将五分钱让去,真是‘~’,有正人君子的风度。”△褒义。描写善于听取别人意见。→从谏如流 广开言路 ↔刚愎自用 固执己见 独断专行 自以为是 一意孤行 拒谏饰非。也作“从善若流”。


解释听从正确的意见,如同水从高处流下那样迅速和顺当。

出处左传·成公八年》:“楚师之还也,晋侵沈,获沈子揖初,从知、范、韩也。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

栾书是春秋中期晋国的著名将领。鲁成公六年(公元前585年),楚国攻打郑国,晋国派栾书率军救郑,两国军队在绕角相遇。尚未战斗,楚军撤回,晋军于是顺便侵袭蔡国。楚国的公子申、公子成率领申、息两县的军队救援蔡国。栾书的两名副将向他请求想要迎战,栾书正打算答应,另外三名手下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劝谏说:“不行。我们前来救援郑国,尚未战斗楚军即离开了我们,我们于是来到这里。这样做,等于是把杀戮搬到了别人头上。杀戮尚未完结,又激怒楚军,初战一定不能取胜。即使战胜,也不是好事。我们大军出征,结果只打败了楚国两个县的力量,又有什么光荣的呢?假如不能打败对方,受到的耻辱就太重了,不如回去的好。”于是晋军就撤退回国。

当时晋军将领中想作战的人很多,有人对栾书说:“您掌握军权,应该斟酌民心办事。现在您的副将十一人,不想交战的只不过三个罢了,想战的是大多数,您应该听从多数人的主张。”栾书说:“好的主张才是大众的主张。现在三位将领的意见一致,是大众的好主张,听从他们的,不也行吗?”晋军退军后,楚军也撤退回国。晋军又趁机侵袭了沈国,俘获了沈国的国君揖初,这也是采纳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建议的结果。当时的有识之士评论说:“栾书听从好的意见就像水流一样和顺迅速,真是合宜啊!”

例句

曹操和袁绍相比,一个从善如流,一个刚愎自用,结果袁绍失去了民心和人才,最终兵败人亡。


【词语从善如流】  成语:从善如流汉语词典:从善如流

猜你喜欢

  • 玉兔毫

    源见“玉兔”。白兔的毫毛。喻月亮的光芒。唐李群玉《七月十五夜看月》诗:“下射长鲸眼,遥分玉兔毫。”【词语玉兔毫】   汉语大词典:玉兔毫

  • 十三楼

    宋周淙《乾道临安志.楼》:“十三间楼去钱塘门二里许,苏轼治杭日,多治事于此。”本为宋代杭州名胜,宋苏轼《南歌子.游赏》词有“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之句,后泛指供游乐的名楼。清曹寅《诸敏庵

  • 枭卢

    古代赌具六博中的两种采色,以枭为么,以卢为六,得枭者胜,得卢次之。杜甫《今夕行》:“冯陵大叫呼五白,袒跣不肯成枭卢。”唐代韩愈《送灵师》诗:“六博在一掷,枭卢叱回旋。”一说,一掷五子皆黑,称卢,最为胜

  • 心无城府

    见“胸无城府”。明·袁宏道《寿曾太史封公七十序》:“余闻封公貌无文饰,~,鹿豕木石之辈,尔而汝之,无忤色焉。”《歧路灯》10回:“这表弟是个最好的,为人~,诸事豪爽。”【词语心无城府】  成语:心无城

  • 吹笙子晋

    源见“王乔控鹤”。借指洒脱不凡的人。清赵翼《刘檀桥编修六十寿诗》:“投辖陈遵无昼夜,吹笙子晋本神仙。”

  • 教箫楼

    源见“乘鸾”。指传说中萧史教弄玉吹箫的秦楼。泛指公主居处。唐吴融《御沟十六韵》:“旁沾画眉府,斜入教箫楼。”

  • 服内生子

    封建礼制,父母死后须穿丧服守丧三年,在这期间生子,被认为犯礼伤孝,列为十恶之一。汉代应劭《风俗通.正失》:“服中生子,犯礼伤孝,莫肯收举。”

  • 披氅

    同“披鹤氅”。宋苏轼《雪诗八首》之二:“闲来披氅学王恭,姑射群仙邂逅逢。”

  • 鸟哭杨震

    《后汉书.杨震传》:“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永宁元年,代刘恺为司徒。”“震行至城西几阳亭,乃慷慨谓其诸子门人曰:‘死者士之常分。吾蒙

  • 斯滥

    《论语.灵卫公》:“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何晏集解:“滥,溢也。君子固亦有穷时,但不如小人穷则滥溢为非。”后因以“斯滥”谓不自检束,胡作非为。晋陶潜《有会而作》诗:“斯滥岂攸志,固穷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