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克己复礼

克己复礼

克,克制,约束:复,恢复。克己复礼,即约束并克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使之尽量符合传统礼义规范。这是孔子提倡的儒家修养方式。颜渊向孔子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道,克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就是仁。一旦做到这些,人们就认为你达到了仁的境界。能否达到仁的境界,全在自己,而不是靠别人所能达到的。

【出典】:

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例句】:

后汉·王粲《为刘荆州与袁尚书》:“若仁君兄弟能悔前之谬,克己复礼,以从所欢,则弱者自以为强,危者自以为宁,诚欲戮力长驱,共奖王室,虽亡之日,犹存之愿;则伊周不足参,五伯不足六也。”


并列 克制、约束自己以符合礼制。语出《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清·高珩《〈聊斋志异〉序》:“夫人但知居仁由义,~,足为善人君子矣。”△多用于表达在社会生活中自身的行为规范。→严于律己 ↔任性妄为。也作“复礼克己”、“克己慎行”。


解释约束自我,使言行合乎先王之礼。

出处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的学生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身使言行合乎礼,就是‘仁’。一旦能约束自身使得自己的言行合乎礼,天下就归于仁了。成就‘仁’需要的是自身的努力,而不在于依赖其他人。”

颜渊接着问:“请问‘仁’的具体内容。”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颜渊听后,认真地说:“我虽然天资愚钝,也要奉行这些教导。”

“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之一,对个人来,追求“仁”

就是追求人格的完善,这需要不断的学习和自我约束。“克己复礼”就是对追求“仁”的做法的凝练和总结,是儒家奉为圭臬(niè)的一项准则。

例句

他一直是一个奉公守法,克己复礼的人。


【词语克己复礼】  成语:克己复礼汉语词典:克己复礼

猜你喜欢

  • 夜宿祆神庙

    源见“火烧祆庙”。喻指投身险境。元王子一《误入桃源》四折:“本则合暮登天子堂,没来由夜宿祆神庙。”

  • 备棺上疏

    明代名臣海瑞(1514-1585年),字汝贤,自号刚峰,琼山(今属海南)人。一生清廉,为官刚直不阿。在任户部主事的时候,见世宗迷信道教,专意斋醮,不理朝政,就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二月上了一篇《

  • 斗百草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避毒气。”古代民俗,於五月五日外出,找些奇花异草互相比赛,以新奇或品种多者为胜。后常用为节日郊游之典。宋.

  • 鲍叔

    源见“管鲍交”。指知己好友。唐杜甫《送率府程录事还乡》诗:“千载得鲍叔,未契有所及。”【词语鲍叔】   汉语大词典:鲍叔

  • 回戈术

    源见“挥戈回日”。指扭转乾坤的本领。南朝 宋谢灵运《豫章行》:“苟无回戈术,坐观落崦嵫。”

  • 立遭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適( ㄉㄧˊ dí ):通“嫡”。正妻,正妻所生的儿子。子:指庶出的儿子。 在古代封建宗法社会里,从嫡子中选立继承人,只按年龄长幼,而不看为人贤否;在庶子中确立继承人,只看庶子母亲的身份贵贱,而不

  • 龙举

    同“龙去鼎湖”。明皇甫涍《雪山歌奉寄彭太保》:“龙举空悲剑舄藏,海南漠北俱萧瑟。”【词语龙举】   汉语大词典:龙举

  • 弹琴

    源见“鸣琴化治”。喻指地方官治理政事。明高启《送吴县令迁松陵》诗:“山县弹琴罢,江城露冕初。”

  • 醉吐相茵

    相茵:丞相乘坐的车上铺的垫子。西汉丞相丙吉(?-前55年)字少卿,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丙吉对待下属官吏宽宏仁爱,掩过扬善。丙吉的随员驾车吏嗜好喝酒,常擅离职守去贪杯。有一次他随丞相丙吉外出,饮醉后在

  • 团扇才人

    参见:团扇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