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博闻强志

博闻强志

比喻屈原有广博之学识和见闻、记忆力很强。屈原(约前340年——约前278年),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国(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南城)人。是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初辅佐楚怀王,任左徒(参预故事,起草诏令,职位重要),学识和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国家盛衰兴亡之道理,擅长应酬交际的言辞。在朝廷就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制定政令;对外就接待宾客,办理对诸侯国的事务。后遭谗言,被放逐。此典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洽闻强记”、“强记博闻”。

【出典】:

史记》卷84《屈原贾生列传》2481页:“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xián闲,熟练)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例句】: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葛洪传》:“景纯笃志绨湘,洽闻强记,在异书而毕综。瞻往滞而咸释。” 北齐·魏收《魏书·常爽传》:“笃志好学,博闻强识,明习纬候,五经百家多所研综。” 唐·令狐德棻等撰《周书·长孙绍远传》:“兕字若汗,性机辩,强记博闻,雅重宾游,尤善谈论。”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40回:“博闻强记,人皆不及。” 清末民初·赵尔巽《清史稿·邵远平传》:“同邑吴任臣,字志伊。志行端悫,强记博闻,为顾炎武所推。”


并列 见闻广博,记忆力强。语出《荀子·解蔽》:“博闻彊(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形容人学问高,记忆力好。→博观强记 强记洽闻。也作“博闻强识”、“博闻强记”、“强识博闻”、“强记洽闻”、“洽闻博见”、“洽闻强记”、“多闻强记”。


【词语博闻强志】  成语:博闻强志汉语词典:博闻强志

猜你喜欢

  • 鲛人泉客泣

    同“鲛人诉泣”。元王恽《大雹行》:“又疑鲛人泉客泣相别,泪洒珠玑恣狼藉。”

  • 补天

    源见“女娲补天”。喻挽回世运。南朝 梁陆倕《新漏刻铭》:“业类补天,功均柱地。”【词语补天】   汉语大词典:补天

  • 铁板铜琶

    《说郛》卷二四引宋俞文豹《吹剑续录》:“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柳永)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岁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

  • 习坎

    《易.坎》:“《彖》曰:习坎,重险也。”高亨注:“本卦乃二坎相重,是为‘习坎’。习,重也;坎,险也。故曰:‘习坎,重险也。’”后因以“习坎”指险阻。南朝 梁张缵《南征赋》:“美中流之冲要,因习坎以守固

  •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元脱脱《宋史.岳飞传》:“(岳飞)迁秉义郎,隶留守宗泽。战开德、曹州皆有功,泽大奇之,曰:‘尔勇智才艺,古良将不能过,然好野战,非万全计。’因授以阵图。飞曰:‘陈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 荆山宝

    同“荆山玉”。晋潘岳《诏答周弘正》:“代郡 范生,山阳王氏,人藏荆山之宝,各尽玄言之趣。”

  • 犯斋收

    源见“太常斋”。谓夫妻反目。宋黄庭坚《次韵寄晁以道》:“不闻犯斋收,犹闻画眉诩。”

  • 五云

    同“五云体”。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三引梁山舟诗:“我自无心结蛇蚓,错传韦陟五云如。”【词语五云】   汉语大词典:五云

  • 犀照

    源见“犀照牛渚”。喻指明察。清袁枚《黄河秋决闻陕督尹公移节清江寄呈》诗之二:“麈谈立止黄河浊,犀照玄愁水府寒。”【词语犀照】   汉语大词典:犀照

  • 夏五

    同“夏五郭公”。清王士禛《池北偶谈.公文介论乐府》:“中间岂无陶阴之误,夏五之脱?”【词语夏五】   汉语大词典:夏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