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口血未干

口血未干

口血,古代双方结盟或订立条约时,双方要喝加有牲禽类血液的酒,以示信守,称为口血。口血未干,形容结盟时喝的口血染红了嘴巴还未干,就背弃了原来的盟约诺言。公元前565年,郑国刚因晋师来伐而乞和成盟。楚国又出师伐郑。郑国不得已背晋向楚,复求与楚国订立盟约。这时,郑国的两个大臣子孔、子蟜说:“我们刚与晋国订立盟约,现在口血未干,就背弃盟约,这样做行吗?”另外两个大臣子驷、子展说:“我们小国同大国结盟,只能唯强是从。现在楚师来攻,晋国不来援救,我们就得投靠楚国。即使订立了盟约,将来也可向晋国解释,这是在强国的威逼下订的,这样的盟约是可以背叛的。”

【出典】:

左传·襄公九年》:“楚子伐郑。子驷将及楚平。子孔、子蟜曰:‘与大国盟,口血未干而背之,可乎?’子驷、子展曰:‘吾盟固云唯强是从,今楚师至,晋不我救,则楚强矣。盟誓之言,岂敢背之?且要盟无质,神弗临也。’……乃及楚平。”

【例句】:

左丘明《国语·越语》:“以盟为益乎?前盟口血未干,足以结信矣。” 元·脱脱《宋史·辛次膺传》:“次膺言:‘宣和海上之约,靖康城下之盟,口血未干,兵随其后。”


主谓 古人订立盟约时要在嘴上涂抹牲畜的血。此指订立盟约不久就毁约。今多指说出的话没多久就反悔。《东周列国志》11回:“~,宋人背盟,寡人伐之。”△贬义。多用于表现人际交往中不讲诚信方面。→背信弃义 墨迹未干 ↔守信不渝


【词语口血未干】  成语:口血未干汉语词典:口血未干

猜你喜欢

  • 扬雄瓿

    源见“覆酱瓿”。指像扬雄《太玄经》那样的杰作。清赵翼《穆庵侍读见余近作枉赠佳章奉答》诗之三:“鞭长难护扬雄瓿,绠短方思董子帷。”

  • 曾参歌商颂

    传说孔子的学生曾参曾歌《商颂》,声如金石。《庄子.让王》:“曾子居卫,缊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履而踵决,曳縰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石。”

  • 三十六策,走为上计

    三十六策:也作三十六计,本是一部兵书之名,成书年代已经无从考察,主要是搜集古代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一些要诀。全书分为六个大计,六个大计中每大计又分六小计,总共三十六计。故人名此书为《三十六计》。其最后

  • 许史侯盛

    《汉书.王商史丹傅喜传》:“赞曰:‘自宣(帝刘询)、元(帝刘奭shì)、成(帝刘骜áo)、哀(帝刘欣)外戚兴者,许、史、三王、丁、傅之家,皆重侯累将,穷贵极富,见其位矣,未见其人也。’”汉朝自宣帝到哀

  • 覆盆难照

    源见“覆盆”。比喻蒙受冤屈,无从昭雪,或陷于困境,难有出头之日。唐骆宾王《萤火赋》:“睹兹流萤之自明,哀以覆盆之难照。”《好逑传》五回:“久知覆盆难照,已自分毕命于此。幸遇高贤大侠,倘蒙怜而垂手,则死

  • 狗盗

    源见“鸡鸣狗盗”。泛指窃贼、小偷。汉王充《论衡.论死》:“世有衣狗裘为狗盗者,人不觉知,假狗之皮毛,故人不意疑也。”清刘献廷《饮杨涵斋宅次前韵》:“厮养堆黑狗盗徒,深衣缝掖列为儒。”【词语狗盗】   

  • 曼倩桃

    源见“方朔偷桃”。借指仙果、寿桃。曼倩,东方朔字。清 李文瀚《临江仙.再呈诗舲中丞》套曲:“喜开藩刚比黄河笑,便持节来餐曼倩桃。”

  • 碎身粉骨

    身体粉碎。指死亡。多指为某种目的而献身。《敦煌变文集.妙法莲华经讲经文》:“誓愿不为(违)于说者,碎身粉骨效驱驰。”宋 秦观《满庭芳.咏茶》词:“北苑研膏,方圭圆璧,万里名动京关。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烟

  • 不求因热

    同“不因人热”。康廷之《求邻壁光判》:“殊谢梁鸿,不求因热;乃如苏季,愿借馀光。”

  • 赵效犬吠

    《宋史.赵师睪传》:“师睪字从善,……伯骕之子也。举进士第,除司农簿,迁金部郎中。孝宗奇其才,顾遇颇厚。……韩侂胄用事,师睪附之,遂得尹京……侂胄尝饮南园,过山庄,顾竹篱茅舍,谓师睪曰:‘此真田舍间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