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天未丧斯文

天未丧斯文

文:指周代文化礼乐制度。此典指孔子说:上天并不要毁灭这种周代文化礼乐制度。后以此典感叹文人遭遇困境;或伤感文人之死。孔子要去陈国(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县),经过卫国匡(今河南长垣县西南)地,由孔子弟子颜刻驾驶大车,颜刻用赶车鞭子指着说:“过去我来这个地方,是从这个缺口进去。”匡人听说,以为是鲁国(都曲阜,今山东曲阜)阳虎(也叫阳货。春秋后期鲁国季氏家臣,挟持季桓子,掌握国政,权势极大)。阳虎曾经残害过匡人,匡人因而围困孔子。孔子形状很像阳虎,因此包围孔子五天。匡人围攻孔子越来越急,弟子们都恐慌起来。孔子说:“周文王已经死去,周代文化礼乐制度就不在这里存在吗?上天要是毁灭这种文化礼乐制度,就不会让我们这些后死的来承担维护这种文化礼乐制度之责任。上天并不要毁灭这种文化礼乐制度,匡人又能对我们怎么样呢?”此典又作“其如予何”、“天岂丧斯文”、“斯文天已丧”、“丧斯文”。

【出典】:

史记》卷47《孔子世家》1919页:“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驾车人),以其策(马鞭)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这里,指孔子自己)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例句】:

唐·李白《雪谗诗赠友人》:“积毁销金,沉忧作歌,天未丧文,其如予何!” 宋·陈师道《胡士彦挽词》之一:“吾犹识此老,天岂丧斯文。” 宋·汪元量《浮丘道人招魂歌》之九:“惜哉斯文天已丧,我作哀章泪凄怆。” 元·刘秉忠《木兰花慢·混一后赋》:“龙蛇一屈一还伸,未信丧斯文。”


【典源】《论语·子罕》:“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 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今译】孔子离开卫国,准备到陈国去,经过匡城,颜刻为仆人; 用马鞭指着说:“过去我进这城,就是从那个城缺口进去的。”匡人听见,认为是鲁国的阳虎 (货) 又来了,阳虎曾攻伐掠杀过匡城,匡人于是围困住孔子一行。因为孔子状貌很像阳虎,将他拘禁五天。后匡人囚禁孔子更紧,弟子们害怕。孔子说:“文王已死,文化不在我这里吗? 天如果要消灭这一文化,那后死的我也不会掌握这种文化了。天如果不想消灭这一文化,那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呢?”

【释义】 后以此典感叹文人遭受困厄; 或哀伤文人之死。

【典形】其如予何、丧斯文、斯文天已丧、天岂丧斯文、天未丧文。

【示例】

〔其如予何〕 唐·李白 《雪谗诗赠友人》:“积毁销金,沉忧作歌,天未丧文,其如予何!”

〔丧斯文〕 元·刘秉忠《木兰花慢·混一后赋》:“龙蛇一屈一还神,未信丧斯文。”

〔斯文天已丧〕 宋·汪元量《浮丘道人招魂歌》之九:“惜哉斯文天已丧,我作哀章泪凄怆。”

〔天岂丧斯文〕 宋·陈师道《胡士彦挽词》之一:“吾犹识此老,天岂丧斯文。”


猜你喜欢

  • 题塔

    同“雁塔题名”。清钱谦益《橘社吴不官以雁字诗见示凡十二章戏为属和亦如其数》之十二:“暂向曲江题塔了,雨成池畔是吾家。”【词语题塔】   汉语大词典:题塔

  • 永和拥卷

    《北史.李谧传》:“(谧)每曰:‘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遂绝迹下帷,杜门却扫,弃产营书,手自删削。”北朝后魏.李谧,字永和,少好学,惟以琴书为业。他博通经书,周览百氏,屡辞征辟,是一位著述颇多

  • 轮奂

    《礼记.檀公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东汉.郑玄注:“轮,轮囷,言高大;奂,言众多。”“轮奂”的意思是高大众多。春秋时张老曾称赞晋文子的新房高大而众多。后遂以

  • 诸葛巾

    蜀汉诸葛亮所戴的头巾,明代王圻、王思义辑《三才图会.衣服一》:“诸葛巾,一名纶( ㄍㄨㄢ guān 官)巾,诸侯武侯尝服纶巾,执羽扇,指挥军事。”【词语诸葛巾】   汉语大词典:诸葛巾

  • 场苗

    《诗.小雅.白驹》:“皎皎白驹,食我场苗。”又:“皎皎白驹,食我场藿。”毛传:“宣王之末不能用贤者,因有乘白驹而去者。”郑玄笺:“愿此去者,乘其白驹而来,使食我场中之苗,我则绊之系之,以永今朝。爱之欲

  • 胡山叶飞

    唐.张固《幽闲鼓吹》:“乔彝京兆府解试,时有二试官。彝日午叩门,试官令引入,则已醺醉。视题曰《幽兰赋》,不肯作,曰:‘两个汉相对作此题!速改之。’为《渥洼马赋》,曰:‘校些子。’奋笔斯须而就,警句云:

  • 舆薪

    一车的柴,比喻形大易见的东西。《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词语舆薪】   汉语大词典:舆薪

  • 李郭同船

    同“李郭同舟”。宋 吕渭老《水调歌头.陈性孺不相见十年》词:“闻道山阴回棹,相去都无百里,李 郭可同船。”见“李郭同舟”。【词语李郭同船】  成语:李郭同船汉语大词典:李郭同船

  • 五柳心

    源见“陶潜柳”。谓归隐之心。明孙继皋《题李明府吏隐轩》诗:“未卜三花隐,能闲五柳心。”【词语五柳心】   汉语大词典:五柳心

  • 袖椎

    源见“朱亥袖椎”。谓袖中暗藏铁椎。指义士助人解危济困。明刘基《结袜子》诗:“袖椎夺兵符,救赵蜚英声。”【词语袖椎】   汉语大词典:袖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