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异口同音

异口同音

也作“异口同声”,形容大家的说法完全一致。庾炳之(388-450年)颖川鄢陵(今河南鄢陵)人。初为祕书、太子舍人。后迁吏部尚书,参与机密,一时权倾朝野,内外归附。庾炳之性强急,喜怒露于辞色。素无学识,所以不为众望所推。一次,吏部令史钱泰、主客令史周伯齐到他家中议事。钱泰善弹琵琶,周伯齐善唱歌,庾炳之便强留他们住下。按规定,令史议事,不能住宿在外,所以有司弹劾了他。宋文帝历来对他十分优宠,不欲治罪,而想将其调任丹阳。尚书右仆射何尚之奏言:“庾炳之所做的事情,人们都异口同声,即使陛下对他恩宠再大,如果派他去丹阳任长官,恐怕很难预测有什么好处。”宋文帝终于罢免了庾炳之的官。

【出典】:

宋书》卷53《庾炳之传》1520页:“太祖欲出炳之为丹阳,又以问尚之,尚之答曰:‘……今之事迹,异口同音,便是彰著,政未测得物之数耳。’”

【例句】:

旧唐书·穆宗贞献皇后萧氏传》:“今自上及下,异口同音,皆言萧弘是真,萧本是伪。” 鲁迅《我要骗人》:“日本的报章,中国的报章,都异口同声的对于搬了家的人们给了一个‘愚民’的徽号。”


见“异口同声”。鲁迅《彷徨·长明灯》:“‘那自然!’三个人~地说。”


【词语异口同音】  成语:异口同音汉语词典:异口同音

猜你喜欢

  • 鲤对

    同“鲤趋”。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晨捧袂,喜托龙门。”【词语鲤对】   汉语大词典:鲤对

  • 前言戏之耳

    前面说的话不过是开个玩笑罢了。 表示以现在所说为准,前言不足为凭。语出《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

  • 一范一韩

    《宋史.范仲淹传》载:宋 仁宗时,范仲淹与韩琦率兵抵御西夏的侵扰,他们的英名为西夏人所敬畏,边境得以相安无事。又《名臣言行录》引《边上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 和同

    同“和光同尘”。唐韩愈《赠别元十八协律》之一:“治唯尚和同,无俟于謇謇。”【词语和同】   汉语大词典:和同

  • 白云心

    晋左思《招隐诗》之一:“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南朝 梁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一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后因以“白云心”喻指隐逸的心志。唐钱起《蓝田溪与渔者宿》

  • 洛阳价增纸

    同“洛阳纸贵”。明高启《谢庐山宋隐君寄惠所制墨》诗:“又思作赋献天子,晓出洛阳价增纸。”

  • 放子出一头

    同“放他头地出”。宋苏轼《送晁美叔发运右司》诗:“尚欲放子出一头,酒醒梦断四十秋。”

  • 投止

    投托,到别人家去托足安身的意思。《后汉书.张俭传》:“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止:止宿。望门投止:看到人家就请求住下来。形容人逃亡时,慌不择路的情状。参见“望门投止”条

  • 琴意

    同“琴心”。宋丁谓《代意》诗:“临邛已误通琴意,金谷难寻辨玉声。”【词语琴意】   汉语大词典:琴意

  • 服内生子

    封建礼制,父母死后须穿丧服守丧三年,在这期间生子,被认为犯礼伤孝,列为十恶之一。汉代应劭《风俗通.正失》:“服中生子,犯礼伤孝,莫肯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