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徒有虚名

徒有虚名

只有一个虚名,指名声虽好,无实际内容。李元忠(486-545年),赵郡柏人(今河北隆尧)人。以忠孝仁恕盛称于世。东魏孝静帝天平四年(537年),任光州(今河南光山一带)刺史,当时正值灾荒,百姓无食,面呈菜色。元忠上表朝廷,请求开仓放赈,救济灾民,等到秋收之后再补偿所用的粮食。但朝廷只允许他用一万石粮食赈灾。元忠粗略地估计了一下,平均每家分放不过一升、一斗。只落了个赈济灾民的好名声,根本解决不了实情。于是便私自作主,拿出十五万石粮食救济百姓。赈灾之事完成后,才上表陈述这件事,朝廷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嘉奖了他。

【出典】:

北齐书·李元忠传》卷22,314页:“……元忠表求赈贷,俟秋征收。被报,听用万石。元忠以为万石给人,计一家不过升斗而已,徒有虚名,不救其弊,遂出十五万石以赈之,事讫表陈,朝廷嘉而不责。”

【例句】: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35回:“久闻刘景升善善恶恶,特往谒之。及至相见,徒有虚名,盖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者也。” 清·刘鹗《老残游记》7回:“此人十四五岁时,在嵩山少林寺学举棒,学了些时,觉得徒有虚名,无甚出奇制胜处。”


述宾 空有其名,没有实际内容或真实本领。语出《北齐书·李元忠传》:“元忠以为万石给人,计一家不过升斗而已,徒有虚名,不救其弊。”《老残游记》7回:“学了些时,觉得~,无甚出奇致胜处。”△贬义。多用于学识、本领方面。→有名无实↔名副其实 名不虚传。 也作“徒负虚名”、“徒拥虚名”、“徒有其名”。


【词语徒有虚名】  成语:徒有虚名汉语词典:徒有虚名

猜你喜欢

  • 百闻不如一见

    《汉书.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隃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颜师古注:“隃,读曰遥。”听别人讲一百次,不如亲眼见一次。后以百闻不如一见指多闻没有亲见可靠。《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六回:“西太后

  • 绕朝不用

    源见“绕朝策”。借指良谋不被当权者采用。柳亚子《恭谒孙先生之灵堂有感》诗:“绕朝不用吾终憾,苌叔难凭碧化量。”

  • 探官茧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探官》载:都中每至正月十五日,造面茧,在馅中放置写有官品的纸签,各人自取面茧,以卜来日官位的高下,故名“探官茧”。后用为卜官的典故。宋范成大《两头纤纤》诗:“两头纤纤探官茧,

  • 饭煤

    源见“拾尘”。指贤士的行为反遭人误会或猜疑。唐李德裕《积薪赋》:“悲颜子之饭煤,感莱芜之生尘。”【词语饭煤】   汉语大词典:饭煤

  • 文章憎命达

    憎:厌恶。达:显达。指诗文出色的人往往命运不好。唐.杜甫《天末怀李白》:“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泪罗。”也作【文章憎命】。《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四回:“等到出榜之后,杨扬仁领出落卷来

  • 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

    资:积蓄。 牢固地掌握它而不动摇,就能积蓄很深;积蓄很深,就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 表示任何知识或技能,只要熟练掌握,日久便能运用自如。语出《孟子.离娄下》:“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

  • 徒成竖子名

    源见“广武叹”。谓枉使庸人得志。清彭桂《和楚人李子鹄》:“巢 由岂尚高人节,楚 汉徒成竖子名。”

  • 望履幕下

    《庄子.盗跖》:“孔子复通(再次求谒者为他通报,求见跖)曰:‘丘幸于季(此指柳下季,姓展名禽。又一说,展获字季禽,居柳下而施德惠,故死后谥为惠。不过,孔子与柳下惠,柳下惠与跖都不同时,《庄子》一书为了

  • 手泽

    源见“手口之泽”。称前人的遗墨、遗物等。晋潘岳《皇女诔》:“披览遗物,徘徊旧居。手泽未改,领腻如初。”宋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词语手泽】   汉语大词典:手泽

  • 山公醉

    《晋书.山涛传》附《山简传》:“(山简字季伦。永嘉三年为征南将军,镇襄阳)简优游卒岁,唯酒是耽。诸习氏,荆土豪族,有佳园池,简每出嬉游,多之池上,置酒辄醉,名之曰高阳池。时有童儿歌曰:‘山公出何许,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