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

指蔺(lìn躏)相如看见秦国昭王没有给赵国十五城交换和氏玉璧的诚意,气愤得头发直竖,冲顶起了帽子。后以此典形容气愤到极点。当时,秦国昭王坐在离宫章台(今陕西西安市西北)上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玉璧献给秦国昭王。秦昭王十分高兴,把玉璧递给妃嫔和侍从人员观看,侍从人员都呼喊万岁。蔺相如看到秦昭王没有补偿城池给赵国的诚意,就走上前说:“玉璧上有小斑点,请允许我指给大王看看。”秦昭王把玉璧交给他。蔺相如便拿着玉璧后退几步站着,靠着殿柱,气愤得头发直竖,冲顶起帽子。此典又作“发上冲冠”。

【出典】:

史记》卷81《廉颇蔺相如列传》2440页:“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xiá侠,玉的斑点),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退)立,倚(yǐ椅,靠着)柱,怒发上冲冠。”

【例句】:

北周·庾信《鉏麑见赵盾赞》:“鉏麑受命,怒发冲冠。” 唐·元稹《观兵部马射赋》:“凡献艺者,岂自疑于无,必冲冠怒发扬鞭,气逸引满雷。” 宋·岳飞《满江红》词:“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宋·陈亮《与吕伯恭正字书》:“每念及此,或推案大呼,或悲泪填臆,或发上冲冠,或拊掌大笑。”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34:“理刑一看,怒发冲冠,连四尼多拿了,带到衙门里门。” 清·刘鹗《老残游记》6回:“想到此处,不觉怒发冲冠,恨不得立即将玉贤杀掉,方出心头之恨。” 清·曹宗璠《翟公客》:“灌将军目眦尽裂,发上冲冠,怒骂之,极诋其生平,不值一钱。”


主谓 愤怒得头发直竖,连帽子都被顶起来了。语本《庄子·盗跖》:“谒者入通,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九尾龟》73回:“不知怎的,这件事情漏了风声,竟被沈剥皮哓得,只气得他~,浑身乱抖。”△用于形容极端愤怒。→为之发指 拊膺切齿 怒气冲天 令人发指 ↔欢喜若狂。也作“发怒冲冠”、“发上冲冠”、“发上指冠”、“发踊冲冠”、“怒发指冠”。


解释头发直竖,顶起帽子。形容愤怒到极点。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战国时,秦昭王听说赵惠文王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就派人送信给赵王,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和氏璧虽然是赵国的国宝,但是秦国势力强大,赵王和大臣们明知十五城的条件为假,但是又不能不答应,于是将计就计,派遣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秦国谈判。蔺相如把璧献给秦王,秦王大喜,但是只管传给身边的美人和大臣观看,并没有拨付城池的意思。蔺相如于是上前说:“其实和氏璧上也有小的瑕疵,请您允许我指给您看。”秦王把璧递给相如。相如拿到璧,马上背靠着柱子,当时怒气使头发竖立,都顶起了帽子。相如对秦王说:“您想要这个和氏璧,派人送信给我们赵王。赵王召集大臣商议,大臣们都说:‘秦国贪得无厌,倚仗自己势力强大,用空话来索求宝璧,所许诺的那些用以换璧的城池恐怕根本得不到。’但是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何况秦国这样的大国呢?再说,也不能因为一个璧的缘故而让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于是,赵王为了尊重大国的威严和表示自己的尊敬,才同意派我来奉献宝璧。现在我来到这里,您态度傲慢,得到宝璧后竟然传给身边的女人,以此戏弄我。我看您并不打算把那些城池交付给赵王,所以我才取回此璧。如果您逼我,我今天就把璧和头一起撞碎在这根柱子上。”蔺相如拿着璧看着柱子,打算把它撞在柱子上。秦王害怕真的弄碎了宝璧,就同意斋戒五天再受璧。蔺相如知道秦王终究不会交付城池,就趁机派人悄悄把璧又送回了赵国。

近义怒气冲天

例句

半小时后,门被打开,孙增加一个箭步窜进去,怒发冲冠,举手要打妻子,可一望妻子泪水滂沱的脸,心软了。


【词语怒发冲冠】  成语:怒发冲冠汉语词典:怒发冲冠

猜你喜欢

  • 青巾校尉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建武九年,‘三月辛亥,初置青巾左校尉官。’十五年,‘改青巾校尉为越骑校尉。’”“青巾校尉”原是东汉时设置的军事官名,后用为典,常代指军队将领。唐.韩翃《送刘将军》:“青巾校尉

  • 弄潮儿

    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四“观潮”:“弄湖之戏,或有手脚执五小旗,浮潮头而戏弄。”唐宋.时盛行钱塘江观潮。善泅水的少年,以大彩旗、红绿小伞、彩缎等系于竹竿上,伺潮出海门,即百十为群,执旗泅于水上,称为弄潮

  • 一滴何曾到九泉

    九泉:黄泉,地下。 一滴酒也流不到阴朝地府去。 表示人死后再也不能品尝佳酿。常用作劝人开怀痛饮、及时行乐之辞。语出宋.高翥《清明日对酒》:“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

  • 邓曼说荡

    《左传.庄公四年》:楚武王将伐随,“入告夫人邓曼曰:‘余心荡。’邓曼叹曰:‘王禄尽矣,盈而荡,天之道也,先君其知之矣。故临武事,将发大命,而荡王心焉。若师徒无亏,王薨于行,国之福也。’王遂行,卒于横木

  • 谷永笔札

    《汉书.游侠传.楼护传》:“与谷永俱为五侯上客,长安号曰‘谷子云笔札,楼君卿唇舌’。”汉.谷永字子云,长安人,博通经典,善作公文书信(笔札),官至大司农。后用为咏善为书札之典。唐.李瀚《蒙求》诗:“谷

  • 五色乱目

    色彩纷乱,使人眩惑难辨,以致失去正确的色觉。《庄子.天地》“夫失性有五,一日五色乱目,使目不明。”

  • 咻已伙

    源见“一傅众咻”。喻指众口纷纭,妄加议论。宋王令《寄王正叔》诗:“奈何众好殊,未语咻已伙。”

  • 刃有馀

    源见“庖丁解牛”。形容得心应手、从容自如。唐知玄《答僧澈》诗:“观君法苑思冲虚,使我真乘刃有馀。”

  • 斗筲之人,何足选也

    斗筲( ㄕㄠ shāo ):斗和筲都是古代较小的容器。比喻人的才短识浅。选( ㄙㄨㄢˋ suàn ):通“算”,数。 这班器识狭小的人,算得什么? 表示对人轻视蔑视之辞。语出《论语.子路》:“

  • 毅魄

    《楚辞.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后以“毅魄”指英灵。清黄景仁《东阿项羽墓》诗:“昔奠絮酒乌江头,知君毅魄羞江流。”也指鬼雄。郭沫若《由葛录亚想到夏完淳》:“束发从军,死为毅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