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投杼

投杼

战国策.秦策二》载;甘茂对秦武王说:“……昔者曾子处费(鲁邑,属东海郡),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名,字;族,姓)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窬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指不信曾子)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仅,只)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此事又见汉刘向《新序.杂事》。

三人言“曾参杀人”,其母亦惊恐投杼而逃。这是说明流言的可畏。后因以“投杼”比喻传闻可以动摇原来的信心。“曾参杀人”则可喻指以毫无根据的谣言凭空造成对人的诬陷。汉.王充《论衡.累害》:“夫如是市虎之讹,投杼之误不足怪;则玉变为石,珠化为砾,不足诡也。”三国魏.曹植《当墙欲高行》诗:“众口可以铄金,谗言三至,慈母不亲。”后二句即暗用“投杼”的典故。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鲁迅《书信.致李秉中八》:“然而三告投杼,贤母生疑;千夫所指,无疾而死。”


杼 ( zhù) ,织布机上的梭子。“投杼”即为 “将梭子投掷出去”,但此语表示: 传闻可以动摇人心。

战国策·秦策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孔子的学生曾参之母在家织布,忽然邻人跑来告知说:“您儿子杀人了! ”曾母面容不改地回答说: “我儿子不会杀人。”过了一会儿,又一邻人告知说: “您儿子杀人了!”曾母仍然不信,继续织着布。又过了一会儿,第三个人来告知说: “您的儿子曾参在街上杀人了!”一而再、再而三地有人这样说,曾母不由得不信了。于是,丢下手中的杼子,从后园翻墙逃出了家门。

其实,曾参并没有杀人,而是另一个同名同姓的别个地方的“曾参”杀了人,邻人搞错了,以为是同村的邻居曾参杀了人,于是以讹传讹,使得曾参的母亲信以为真了。所谓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指的便是这类事情。

曾母听信讹传、丢杼而逃的故事,后世形成 “投杼”一语,用以表示传闻动摇人心之意。成语 “三人成虎”亦是此意。

曾母 “投杼”逾墙而逃,此举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词语投杼】   汉语词典:投杼

猜你喜欢

  • 叩缺壶

    同“唾壶击缺”。宋朱松《次张演翁林元惠韵》:“诗成华烛留残蜡,客醉高歌叩缺壶。”

  • 蒲柳姿

    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顾悦与简文同年,而发蚤白。简文曰:‘卿何以先白?’对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蒲柳,即水杨,迎秋早凋,后因用“蒲柳姿”为体质衰弱或未老先衰的

  • 风入大王

    源见“大王风”。谓清舒之风宜人心怀。明陈子龙《消夏》诗之一:“风入大王兰陵冷,水通天嫔绛河深。”

  • 祢刺

    源见“祢衡怀刺”。谓士人耿介有节操,不愿奔走权门。唐黄滔《与蒋先辈启》之二:“足以雪曩岁之湮沉,恢张祢刺;壮平生之意气,弃掷终?。”【词语祢刺】   汉语大词典:祢刺

  • 蜂腰

    《南史.周弘直传》:“弘直方雅敦厚,气调高於次昆。或问三周孰贤,人曰:‘若蜂腰矣。’”三周,指南朝 梁周弘正、周弘让、周弘直兄弟。弘正善谈玄理,弘直方雅敦厚,唯弘让简素,曾任叛将侯景伪官,故时人讥之。

  • 黄犬传书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陆机传》:“(陆)机有骏犬,名曰‘黄耳’。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笑语犬曰:‘我家绝无书信,汝能赍(jī,送)书取消息不?’犬摇尾作声。机乃为书,以竹筒盛之而系其颈。犬寻路南行,

  • 入死出生

    形容冒着生命危险。清 夏燮《中西纪事》卷八:“某经历海洋五十年,此身在炮弹中入死出生者数数矣!”见“出生入死”。清·夏燮《中西纪事》卷8:“某经历海洋五十年,此身在炮弹中~者数数矣!”【词语入死出生】

  • 一龙

    源见“三人一龙”。喻友善如一体。清顾炎武《孙徵君以孟冬葬于夏峰时侨居太原不获执绋》诗:“淄 渑竟谁知,管 华称一龙。”【词语一龙】   汉语大词典:一龙

  • 桐音

    源见“焦尾琴”。指琴声。明张凤翼《红拂记.奇逢旧侣》:“桐音重协,蕙帏还共,转觉那人恩重。”【词语桐音】   汉语大词典:桐音

  • 弄玉箫

    源见“乘鸾”。箫的美称。唐李百药《少年行》:“始酌文君酒,新吹弄玉箫。”亦指美妙的箫声。孙礽《新水令.题〈筝楼泣别图〉》套曲:“宛转湘灵瑟,缠绵弄玉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