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抱佛脚

抱佛脚

唐.孟郊《孟东野集》卷九《读经》:“垂老抱佛脚,教妻读《黄经》。”

孟诗之意是说年老方信佛,以求佛保祐,有临渴掘井之嫌。唐代佛教盛行,“抱佛脚”的说法遂传以为俗语。

宋.刘攽《中山诗话》:“王丞相(王安石)喜谐谑,一日论沙门道,因曰:‘投老欲依僧。’客遽对曰:‘急则抱佛脚。’王曰:‘投老欲依僧是古诗一句。’客曰:‘急则抱佛脚是俗谚全语。’”

后因以“抱佛脚”用指平时无准备,临时急应付。

清.翟灏《通俗编.释道》引张南世《宦游记闻》:“云南之南一番国,专尚释教,有犯罪应诛者,捕之急,趋往寺中,抱佛脚悔过,便便贳(音shì,通赦,赦免)其罪。今谚云‘闲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乃番僧之语流于中国也。”


述宾 原为求佛保佑的意思,现用为平时无准备,临时慌忙应付。清·翟灏《通俗编》卷6引宋代张世南《游宦纪闻》:“云南之南一番国,专尚释教,有犯罪应诛者,捕之急,趋往夺中,~悔过,便贯其罪。今谚云:‘闲时不烧香,急来~’,乃番僧之语,流于中国也。”△用于描写临时应付。→临时抱佛脚


平时没有什么准备,临时慌忙想法应付,这种情况便叫做 “抱佛脚”。“抱佛脚”实际是个借词、外来语。

为什么要 “抱佛脚”呢? 那自然是祈求菩萨保佑了。

《通俗编·释道》引张世南 《游宦纪闻》记有这样一件事: 在云南南边一个番国里,非常崇尚佛教,那里有个死刑犯逃脱了,官府追捕甚紧。罪犯逃到了一座庙里,知道再也无路可逃了,便抱住一尊大佛的脚痛哭起来,表示诚心悔过。官府的人一见此情,认为罪犯真心向佛,有悔改之意,便未捉拿归案,而且放他走了。

后世 “抱佛脚”之说便流传开来,表示无准备而急忙应付之意,犹言 “临渴凿井”、“临阵磨枪”。

抱佛脚”一语传至我国后,逐渐演变成 “平时不烧香,急时抱6佛脚”这一谚语了。


【词语抱佛脚】  成语:抱佛脚汉语词典:抱佛脚

猜你喜欢

  • 苦战不侯

    参见“李广难封”。

  • 琼楼玉宇

    形容晶莹瑰丽的高楼,古人多用以指月宫。晋代王嘉《拾遗记》:“翟乾祐于江岸玩月,或问:‘此中何有?’翟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琼楼玉宇烂然。”苏轼《水调歌头》词:“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

  • 蒲鞯角上书

    源见“牛角挂书”。指《汉书》。清汪懋麟《十二砚斋落成自题》诗之四:“不才无补丝毫事,消得蒲鞯角上书。”

  • 夏日可畏

    源见“赵日”。形容严酷难当。北周庾信《小园赋》:“非夏日而可畏,异秋天而可悲。”主谓 夏天太阳炎热使人害怕。比喻作风严峻,使人畏惧。语本《左传·文公七年》:“酆舒问于贾季曰:‘赵衰,赵盾敦贤?’对曰:

  • 斫窗

    唐张鷟《朝野佥载》卷二:“阳滔为中书舍人,促命草制词,令史持门钥他适,无旧本寻检,乃斫窗取得之,时人号为斫窗舍人。”后遂以“斫窗”为文人才拙之典。宋苏轼《次韵答密州宋国博》:“斫窗谁赴救,袖手良优裕。

  • 雨花

    佛祖说法,天雨诸花的记载多有。《妙法莲华经》五《分别功德品》曾载:佛祖说法,空中忽然落下曼陀罗花、摩诃曼陀罗花;法云和尚讲《法华经》时,天花也似雪片一样,纷纷飞进讲堂,在空中不掉;道宗和尚讲经,天上也

  • 相庄

    同“相敬如宾”。庄,恭敬。明沈德符《敝帚轩剩语.惧内》:“近年吴中申 王二相公,亦与夫人白首相庄,不敢有二色。”清冯桂芬《吴氏节孝祠记》:“太安人年十有六归儒林君,逮事舅姑,以孝闻。相庄十有三载,而儒

  • 山鸡学舞

    同“山鸡舞镜”。唐王维《白鹦鹉赋》:“山鸡学舞,向宝镜而知归。”

  • 田豫俭素

    《三国志.魏书.田豫传》:“田豫清俭约素,赏赐皆散之将士。每胡、狄私遗,悉簿藏官,不入家;家常贫匮。”南朝宋.裴松之注引《魏略》曰:“豫罢官归,居魏县。汝南为具资数千匹,遣人饷豫,豫一不受。”三国魏并

  • 庭前玉树

    同“庭阶兰玉”。明袁宏道《答蹇督抚》:“庭前玉树,宁借蕊于凡条;池上凤毛,偶学飞于野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