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捋虎须

捋虎须

三国志.吴书.朱恒传》:“桓曰:‘天授陛下圣姿,当君临四海,猥重任臣,以除奸逆,臣疾当自愈。’”裴松之注引《吴录》曰:“桓奉觞曰:‘臣当远去,愿一捋陛下须,无所复恨。’权冯几前席,桓进前捋须曰:‘臣今日真可谓捋虎须也。’权大笑。”

虎为猛兽,俗云有百步之威,谁敢试捋虎须?朱桓把捋孙权须比之为“捋虎须”,是对孙权的敬畏恭维之语。后因以“捋虎须”比喻撩拨强者的冒险行为。

唐.韩偓《安贫》诗:“谋身拙为安蛇足,报国危曾捋虎须。”


【典源】 《三国志·吴书·朱桓传》裴松之注引《吴录》曰:“ (朱) 桓奉觞曰:‘臣当远去,愿一捋陛下须,无所复恨。’ (孙) 权凭几前席,桓进前捋须曰:‘臣今日真可谓捋虎须也。’权大笑。”

【今译】 三国吴时朱桓在送行宴上对孙权说:“臣马上要远行,希望能捋捋陛下的胡须,便没有遗憾了。”孙权向前挪动,朱桓近前捋须说:“臣今天可真称得上捋虎须了。”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触犯有势力者会有危险。

【典形】捋虎、捋虎须、捋孙郎须。

【示例】

〔捋虎〕 宋·苏轼《次韵张安道》:“骑鲸遁沧海,捋虎得绨袍。”

〔捋虎须〕 唐·李绅《忆过润州》:“帛书投笔封鱼腹,玄发冲冠捋虎须。”

〔捋孙郎须〕 宋·陆游《六言杂兴》之五:“举足加刘公腹,引手捋孙郎须。”


【词语捋虎须】  成语:捋虎须汉语词典:捋虎须

猜你喜欢

  • 即墨龙文

    源见“火牛阵”。称扬人能用奇计立大功。唐杜牧《东兵长句》诗:“即墨龙文光照耀,常山蛇阵势纵横。”

  • 拄笏看西山

    同“拄笏看山”。宋苏轼《次韵胡完夫》:“老去上书还北阙,朝来拄笏看西山。”

  • 石望夫

    源见“望夫石”。形容矢志不二,精诚至极。宋黄庭坚《次韵杨明叔》之四:“窃观今日事,君与古人俱:气类莺求友,精诚石望夫。”

  • 哀家梨

    《世说新语.轻诋》;“桓南郡(桓玄是桓温之子,嗣父为南郡公,故称桓南郡,亦称灵宝)每见人不快,辄瞋(怒)云:‘君得哀家梨,当复不烝食不?’”梁刘孝标注:“旧语,秣陵有哀仲家梨甚美,大如升,入口消释。言

  • 腐鼠吓鸱争攫取

    源见“鸱得腐鼠”。喻庸人俗辈争夺贱物、权势等。方荣杲《钝根以三十一岁初度诗索和勉次原韵奉祝》之一:“腐鼠吓鸱争攫取,灵山立鹫自高超。”

  • 饭成糜

    《世说新语.夙惠》:“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著箅(音bì,盖在蒸饭器底的竹席,可以防漏落),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蒸饭)?元方、季方长跪曰:‘大

  • 南风死声

    源见“南风不竞”。比喻争战中一方力量衰弱,已成失败之势。北周庾信《拟咏怀》之十一:“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

  • 老妪能解

    宋惠洪《冷斋夜话》卷一载:相传唐白居易作诗,必先令老妪听之,不解则重作。后用以形容诗文浅显明白。《扬州师院学报》1996年2期:“是故,‘明白如话’、‘老妪能解’成为文本评判的重要标准;‘旗亭赌胜’、

  • 封豕

    源见“封豕长蛇”。喻暴虐残害。《文选.扬雄〈长杨赋〉》:“昔有强秦,封豕其士,窫窳其民。”李善注引李奇曰:“以喻秦贪婪,残食其人也。”【词语封豕】   汉语大词典:封豕

  • 舍其田而芸人之田

    芸:通“耘”,除草。 放弃自己的田去耕耘别人的田。 比喻人旷废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却去从事一些与己无关的事务。语出《孟子.尽心下》:“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清.达三《〈国朝宋学渊源记〉序》:“今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