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收之桑榆

收之桑榆

源见“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谓事犹未晚,尚可补救。唐白居易《论行营状》:“古人云:收之桑榆,事犹未晚。”鲁迅《〈华盖集〉后记》:“所以赶紧订正于此,庶几‘收之桑榆’云。”


见“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唐·白居易《论行营状》:“古人云:‘~,事犹未晚。’”


【典源】《文选·潘岳 (西征赋)》注引《东观汉记》曰:“冯异,字公孙,拜为征西将军,与赤眉相距。上命诸将士屯渑池,为赤眉所乘; 反走上回谿阪。异复合兵追击,大破之殽底。玺书劳异曰:‘垂翅回谿,奋翼渑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冯异传》亦载,文有不同。《太平御览》卷三引《淮南子》 曰:“日西垂,景 (影) 在树端,谓之桑榆。”

【今译】 后汉冯异拜征西将军,与赤眉军作战。起初冯异败走回谿阪,后又重新集结军队,在崤底一带大破对方。光武帝下诏书慰劳冯异说:“你虽在回谿失利,但终于在渑池取胜,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指早晨; 桑榆,指日暮。

【释义】 后以此典指开始时 (或在一方面) 失利受损,以后 (或在另一方面) 获胜成功; 也以“桑榆”借指人的晚年。

【典形】 补东隅、垂翅回谿、东隅有失、暮景桑榆、迫桑榆、桑榆、桑榆非晚、桑榆日月侵、桑榆晚、收桑榆、收拾桑榆、榆景、桑榆晓景、落景挂桑榆、东隅不可追、桑榆景、桑榆得、桑榆迫。

【示例】

〔补东隅〕 宋·陆游《书感》:“辛苦一生成底事,躬耕犹得补东隅。”

〔垂翅回谿〕 晋·潘岳《西征赋》:“异奉辞以伐罪,初垂翅于回谿”

〔东隅有失〕 唐·刘禹锡《乐天重寄和晚达冬青》:“东隅有失谁能免?北叟之言岂便诬?”

〔暮景桑榆〕 元·汤式《一枝花·赠儒送任先生》:“暮景桑榆,杏林好春无数,橘泉甘乐有余。”

〔迫桑榆〕 南朝梁·江淹《谢仆射游览》:“曾是迫桑榆,岁暮从所秉。”

〔桑榆〕 三国·曹植《赠白马王彪》:“年在桑榆间,景响不能追。”

〔桑榆非晚〕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桑榆日月侵〕 唐·韩愈《孟生诗》:“萍蓬风波急,桑榆日月侵。”

〔桑榆晚〕 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收拾桑榆〕 宋·范成大《画工李友直为余作》:“收拾桑榆身老矣,追随萍梗意茫然。”

〔榆景〕 唐·孟郊《乙酉岁舍弟扶侍归兴义庄居》:“兰交早已谢,榆景徒相迫。”


【词语收之桑榆】  成语:收之桑榆汉语词典:收之桑榆

猜你喜欢

  • 瑶林

    同“瑶林琼树”。宋陈师道《送法宝禅师》诗:“晚始识其子,瑶林一枝秀。”【词语瑶林】   汉语大词典:瑶林

  • 王莽谦恭

    王莽(前45后23年)字巨君,汉元帝皇后侄。西汉末年,以外戚掌握政权,封新都侯。初始元年(8年)篡权称帝,改国号为新。公元8-23年在位。但王莽在篡汉之前,却恭俭谦诚,骗得声誉。王莽的叔伯兄弟们都因是

  • 方伯

    一方诸侯之长。《礼记.王制》:“千里之外,设方伯:五国以为属,属有长;十国以为连,连有帅;三十国以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国以为州,州有伯。”又“天子使其大夫为三监,监于方伯之国,国三人。”郑玄注:“使

  • 天下为家

    《礼记.礼运》:“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礼记.礼运篇》本段所反映的是私有制产生与发展后,社会进入奴隶制阶级社会的社会状况——财产私有制建立和奴隶制国家的产生,禹以后传子继承君位

  • 思归张翰

    源见“莼羹鲈脍”。借指思乡欲弃官归隐的人。元 赵孟?《至元壬辰由集贤出知济南暂还吴兴赋诗书怀》:“多病相如已倦游,思归张翰况逢秋。”偏正 泛指思乡欲弃官归隐者。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

  • 乡壁

    同“向壁虚造”。周作人《〈蜕龛印存〉序》:“盖印始于周秦,入汉弥盛,所以封物以为验,故其文止于官守名民。后世熹事,益多其制,乡壁刊勒,古法荡然。”【词语乡壁】   汉语大词典:乡壁

  • 思鲈脍

    同“思鲈莼”。唐郑谷《舟行》诗:“季鹰可是思鲈脍,引退知时自古难。”【词语思鲈脍】   汉语大词典:思鲈脍

  • 埋琼树

    同“埋玉树”。明文徵明《夜读亡友刘协中诗》诗:“眼中堪恨埋琼树,天上徒闻有玉楼。”

  • 馀照

    同“馀光”。北周庾信《灯赋》:“寄言苏季子,应知馀照情。”清钱谦益《再次敬仲韵》之十二:“焚膏东壁分馀照,曝背南荣共夕晖。”

  • 倾耳注目

    聚精会神地听,目不转睛地看,多用以表示敬畏。曹植(事迹见“下笔成章”条)因才华出众而为太子曹丕所忌。及曹丕即位,诛杀曹植同党,徙曹植于雍丘,又适东阿,并禁其和诸王亲戚来往。曹植悲愤交加,上疏曹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