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敢死之士

敢死之士

指李同向平原君赵胜建议,尽散家财,募集勇敢不怕死之人三千名,冲击围城的秦军。后以此典比喻勇敢不怕死的突破手和勇士。李同:本名李谈,因司马迁的父亲名司马谈。为避讳,改“谈”为“同”。李同的父亲是邯郸(今河北邯郸)城内管理官办供来往行人居住的旅舍“传舍”官吏。秦军围困邯郸城,楚国、魏国答应分派解救赵国的救兵还没有到,秦军加紧围攻邯郸,邯郸快要守不住,平原君赵胜很是忧虑不安。这时,李同说:“邯郸的老百姓,用死人枯骨当柴烧,把儿女交换着吃,这可以说是万分危急了!”“现在您真能命令夫人以下人员编入士兵行列,分担一份守城劳动,把家里所有财物都犒赏战士,战士们正当忧愁痛苦时候,是容易赢得他们感戴的。”当时平原君听从了他的意见,得到敢死队员三千人。李同就和这三千人冲击围城的秦军,秦军被打后退三十里。正好遇着楚国和魏国的救兵来到,秦军于是就撤走了,邯郸又保存下来。李同战死,封他的父亲为李侯。此典又作“敢死”。

【出典】:

史记》卷76《平原君虞卿列传》2369页:“李同曰:‘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今君诚能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xiǎng想,通“饷”,犒赏)士,士方其危苦之时,易德耳。’于是平原君从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李同遂与三千人赴秦军,秦军为之却三十里。亦会楚、魏救至,秦兵遂罢,邯郸复存。李同战死,封其父为李(地在今河南温县西南)侯。”

【例句】: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光武乃与敢死者三千人,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


偏正 敢,勇敢。士,士兵。为完成最艰巨的战斗任务,而不怕死的勇士。语出《史记·平原君列传》:“得敢死之士三千人。”[例]在革命战争年代牺牲的同志,他们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爱国心所驱使。△用于描写勇敢无畏。


猜你喜欢

  • 忧葵之叹

    源见“漆室忧葵”。指担忧国事。唐李商隐《咏怀寄秘书旧僚》:“小男方嗜栗,幼女漫忧葵。”明 邵璨《香囊记.赏雪》:“我和你虽隐居无预,恐有剥床之灾,未免忧葵之叹。”

  • 大谷梨

    《文选》卷十六晋.潘安仁(岳)《闲居赋》:“张公大谷之梨,梁侯乌裨之柿。”唐.李善注引《广志》:“洛阳北芒山有张公夏梨,甚甘,海内唯有一树。”“梁国侯家有乌椑,甚美,世罕得之。”据说,洛阳北芒山有张公

  • 癞虾蟆想吃天鹅肉

    《水浒传》第一〇一回:“王庆那敢则声,抱头鼠窜,奔出庙门来,噀一口唾,叫声道:‘啐!我直恁这般呆!癞虾蟆怎想吃天鹅肉!’”“癞虾蟆想吃天鹅肉”,是当时民间俗语,意思是比喻心高妄想。《红楼梦》第十一回:

  • 茅社

    同“茅土”。《晋书.汝南王亮等传序》:“徒分茅社,实传虚爵。”宋苏轼《皇叔皇兄追封制》:“没享茅社,所以宠绥其子孙。”【词语茅社】   汉语大词典:茅社

  • 井底

    同“井蛙”。宋曾巩《贺克伏交阯表》:“唶海隅之昧俗,肆井底之狂谋。”【词语井底】   汉语大词典:井底

  • 陈登上下床

    源见“元龙高卧”。比喻地位高下悬殊。宋朱槔《三山次潘静之升书记韵》:“且倾徐邈圣贤酒,不问陈登上下床。”

  • 女大十八变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十二《幽州潭空和尚》:“有尼欲开堂说法,师曰:‘尼女家不用开堂。’尼曰:‘龙女八岁成佛,又作么生?’师曰:‘龙女有十八变,汝与老僧试一变看!’”“女大十八变”原指龙女神通变化,

  • 国桢

    《诗经.大雅.文王》:“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文选》卷二十三南朝.梁.任彦?(昉)《出郡传舍哭范仆射》:“平生礼数绝,式瞻在国桢。”唐.李周翰注:“实为国家桢干。”《诗经》中有以

  • 班超笔

    源见“投笔从戎”。指文书琐事。唐殷尧藩《九日》诗:“万里飘零十二秋,不堪今倚夕阳楼。壮怀空掷班超笔,久客谁怜季子裘?”

  • 乘槎天上

    同“乘槎河汉”。宋邓肃《南歌子》词:“阑干西角下银潢,我欲乘槎天上,泛寒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