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文武并用

文武并用

指陆贾回答高祖刘邦说:文治武功要合并运用。后以此典指既重文治,又重武功,两手并用。汉高祖刘邦初得天下,建立汉朝,不懂文治,儒生陆贾却经常在他面前称说《诗》、《书》。刘邦骂道:老子的天下是靠骑马打仗用武力得到的,要读什么《诗》、《书》!陆贾回答说:“您在马上作战取得天下,难道可以在马上治理天下吗?且看商汤王、周武王以武力夺取天下,便顺应形势以文治巩固政权,文治武功合并运用,才是长治久安的办法啊!从前吴王夫差和智伯穷兵黩武以至败亡;秦朝使用严刑苛法不加改变,终于毁灭自己。当时假使秦朝统一天下以后,施行仁义,效法古代圣王,陛下又怎么能够取得天下?”此典又作“文武之道”。

【出典】:

史记》卷97《郦生陆贾列传》2699页:“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商汤王)、武(周武王)逆取而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春秋末期吴国国君,曾带兵攻越、败齐,与晋争霸,后被越国战败,自杀)、智伯(春秋末期晋国大夫,曾与韩、赵、魏三家瓜分范氏、中行氏土地,后又想灭赵氏,反被赵氏所灭)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指秦王朝。秦始皇祖先一支造父被封于赵城,因此姓赵。嬴姓与赵姓同祖先,故秦始皇嬴政也称赵政)。乡使(假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例句】:

唐·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王导传》:“诚宜经纶稽古,建明学业,以训后生,渐之教义,使文武之道坠而复兴,俎豆之仪幽而更彰。” 唐·刘禹锡《上门下裴相公》:“夫异同之论,我以独见剖之;文武之道,我以全材统之;崇高之位,我以大功居之。”


主谓 既重视文治,又重视武功。语本《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且(商)汤、(周)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兼用,长久之术也。”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垂拱而治。”△褒义。多用于治国之道方面。→文治武功↔文恬武嬉


【词语文武并用】  成语:文武并用

猜你喜欢

  • 范宣洁行

    南朝宋刘义庆撰《世说新语.德行》:“范宣洁行廉约。韩豫章(晋韩伯,曾任豫章太守,故称)遗绢百匹不受。减五十匹,复不受。如是减半,遂至一匹,既终不受。韩后与范同载,就车中裂二丈与范,云:“人宁可使妇无裈

  • 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镌( ㄐㄩㄢ juān ):凿刻。顽石:谓无彩色光泽、体粗质钝之石块。 劝你不必镌刻顽石为自己树碑立传,路上行人的嘴就是活的记功碑。 表示真正的丰碑,应当镌刻在人们的心里。语出宋.普济《五灯会元

  • 留客陶母

    源见“剪发待宾”。称扬贤母。宋刘克庄《贺新郎.实之用前韵为老者寿》词:“鹤发萧萧无可截,要一杯,留客惭陶母。”

  • 吐刚茹柔

    源见“不吐不茹”。谓吐出硬的,吞下软的。比喻欺弱怕强。《汉书.薛宣传》:“〔宣〕前为御史中丞,执宪毂下,不吐刚茹茅,举错时当。”并列 茹,吃。吐出硬的,吃下软的。比喻欺软怕硬。语本《诗·大雅·烝民》:

  • 刻骨镂心

    同“刻骨铭心”。《西游记》八七回:“那郡侯闻言,急忙行礼道:‘孙老爷说那里话!今此一场,乃无量无边之恩德……虽刻骨镂心,难报万一。’”见“铭心刻骨”。张贤亮《河的子孙》:“这样一段本来应该是~的回忆,

  • 文章太守

    宋欧阳修《朝中措》词:“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欧阳修曾作滁州太守,善文章,自称“文章太守”。后遂以“文章太守”称美善文章的地方官。宋京镗《念奴娇.次洋州王郎中韵》词:“文章太守,问何事,犹带

  • 冯郎老

    同“冯唐易老”。宋冯取洽《沁园春.赠锦江歌者何琮》词:“冯郎老,但点头咽唾,拚解金貂。”

  • 云雨晦阳台

    源见“巫山云雨”。表现男欢女爱之情。唐武元衡《赠歌人》诗:“他日相思楚 巫峡,莫教云雨晦阳台。”

  • 乐羊食子

    《韩非子.说林上》:“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尽一杯。文侯谓诸师赞曰:‘乐羊以我故而食其子之肉。’答曰:‘其子而食之,且谁不食?’乐羊罢中山,文侯赏

  • 粉身碎骨

    极言酷烈的死。《红楼梦》第三十回:“二爷将来倘或有人说好,不过大家直过没事,若要叫人说出一个不好字来,我们不用说粉身碎骨,罪有万重,都是平常小事,但后来二爷一生的声名品行,岂不完了!”亦作“粉骨碎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