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无面见江东

无面见江东

指项羽惨败,深感无脸面逃回江东见父老乡亲。后以此典比喻因失败或事业不显而深感惭愧,无脸面见人;也比喻辜负亲朋前辈期望而不好意思见人;亦作自谦之语。项羽率少数残兵败将从垓下突围,败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的长江渡口乌江浦),乌江亭长有船等他渡过江东。项羽说:我还有什么面目去见江东父老?在乌江渡口上,亭长对项王说:“江东(泛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虽小,土地纵横千里,民众几十万人,也足可以称王了。希望大王急速渡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追到,也无船渡江。”项羽苦笑道:“上天要灭亡我,我为什么还渡过江去呢!况且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今天没有一个人返回,纵使江东父老兄长尊辈都怜爱我,以我为王,我有什么面目再去见他们呢?纵使他们不责怪我,难道我内心深处不感到惭愧吗?”就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一位厚道人。我骑这匹骓马已经五年了,所向无敌,曾经一日行走千里,不忍杀掉,把它送给您吧!”于是命令骑兵下马步行、手拿短兵器交战。仅项羽杀死的汉军就有几百人,项羽身上也受伤十多处。回头看见汉军骑兵将领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熟人吗?”吕马童面对项王,指给王翳(yì意)说:“这就是项王!”项羽就说:“我听说汉王刘邦悬赏千金买我的头,封邑万户。我给你们一些恩德吧!’’就自杀而死。此典又作“不肯过江东”、“无面目见江东父老”。

【出典】:

史记》卷7《项羽本纪》336页:亭长“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秦、汉乡以下行政机构,十里设一亭,亭长为负责人)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骑兵将领)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对面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Wěn稳,用刀割脖子)而死。”

【例句】:

唐·杜枚《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宋·李清照《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37卷:“程宰弟兄两人因是做折了本钱,怕归来受人笑话,羞惭渗沮,无面目见江东父老,不思量还乡去了。”


猜你喜欢

  • 支遁鹤

    源见“支公好”。美称鹤。亦用以表现悠闲高雅的情趣。唐陆龟蒙《奉和袭美二游诗.任诗》:“秋笼支遁鹤,夜榻戴颙客。”

  • 一岁九迁

    同“一日九迁”。唐韩愈《上张仆射书》:“苟如是,虽日受千金之赐,一岁九迁其官,感恩则有之矣。”见“一岁三迁”。唐·韩愈《上张仆射书》:“日受千金之赐,~其官。”【词语一岁九迁】  成语:一岁九迁汉语大

  • 二鲍纠慝

    《后汉书.鲍永传》:“鲍永字君长,上党屯留人也。”“建武十一年,征为司隶校尉。帝叔父赵王良尊戚贵重,永以事劾良大不敬,由是朝廷肃然,莫不戒慎。乃辟扶风鲍恢为都官从事,恢亦抗直不避强御。帝常曰:‘贵戚且

  • 耳旁风

    同“耳边风”。《红楼梦》八回:“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见“耳边风”。《红楼梦》21回:“比不得你,拿着我的话当~,夜里说了,早起就忘了。”【词语耳旁风】  成语

  • 襦袴欢声

    源见“歌五袴”。颂扬地方官施行惠政。宋韩淲《虞美人.代儿寿黄靖州》词:“潇 湘图画迎千骑,襦袴欢声起。”

  • 簸扬糠秕

    同“簸之扬之,糠秕在前”。明张居正《答宗伯董浔阳书》:“儿曹徼时厚幸,并登仕版,而懋修又躐居文孙之首,簸扬糠秕,殊为惭汗。”【词语簸扬糠秕】  成语:簸扬糠秕汉语大词典:簸扬糠秕

  • 哭冬青

    源见“冬青树”。表示对故亡人事的缅怀。明袁宏道《宿朱仙镇》诗:“地下九哥今悔不,六陵花鸟哭冬青。”

  • 黄鹤悲

    《汉书.西域传下.乌孙传》:“乌孙以马千匹聘。汉元封中,遗江都王建女细君为公主,以妻焉……乌孙昆莫以为右夫人……昆莫年老,语言不通,公主悲愁,自为作歌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

  • 食万羊

    唐张读《宣室志》卷九、《太平广记》卷九八载:传说唐武宗宰相李德裕,宣宗时以太子少保分司东都。召一善知祸福僧人问前程,僧告以将遭贬南行万里,不久当还,因命中注定食羊万口,有五百未满。后十余日,振武节度使

  • 家至户晓

    家家户户都知,谓人人皆知。亦作“家谕户晓”、“家喻户晓”。出自唐文宗之语。唐文宗,名李昂(809-840年),唐穆宗第二子。大和元年(827年)在宦官王守澄等人支持下即皇帝位。他曾重用李训、郑注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