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既往不咎

既往不咎

原为孔子告诫他的学生宰予对鲁国政治表态要谨慎。如果事情已经过去,就不要再去评论其是非曲直。后则泛指过去做了错事,不予追究。鲁哀公要修复火灾毁坏的社坛,向宰我询问社坛周围应植什么树木。宰我回答说,夏朝植松树,商朝植柏树,周朝植栗树。其所以周朝用栗树,是因为栗与战慄之慄同音,植上此树能够使人战慄不安,便于统治。孔子知道后,对宰我说,已经做了的事就不要再解释了;事情已经实现了,就不要再去阻止;如果事情已经过去,也就不要再追究了。

【出典】:

论语·八佾》:“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人战慄。’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例句】: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曹爽传》注:“中护军蒋济表曰:‘毕轨前失,既往不咎,但恐是后难可以再。’”


述宾 咎,责备。对过去的错误不再责备。《痛史》13回:“~,以后再办起事来,审慎点就是了。”△用于对待别人错误的态度。也作“不究既往”、“不咎既往”、“不追既往”。


对以往的过失、罪责不予追究,谓之 “既往不咎”。

“既”,已。“往”,以往、过去。

“咎”,过失、灾祸。《说文·人部》: “咎,灾也。”段注: “《小雅·伐木》传曰: ‘咎,过也。’《北山》笺云: ‘咎犹罪过也。’”罪过、过失会带来灾祸。 “咎由自取”,即谓罪过或灾祸由自己造成。《易》中 “无咎”即谓无过或无灾。

那么,“不咎”为什么是不予追究之意呢?

“不咎”,就是 “不以……为咎”,即 “不以过错或罪责为过错、罪责”。因此,引申为不予追究之意。所以, “既往不咎”即谓对过去的过失或罪责不予追究之意。

语出 《论语·八佾 ( yì) 》: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孔子的这番话,是针对学生宰我回答鲁哀公的问题而说的。鲁哀公问宰我,做土地神的神主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说: “夏代用松木,商代用柏树,周代用栗木。用栗木的意思是使老百姓心中感到害怕,战战栗栗 ( 慄慄) 。”孔子是维护周礼的,听了宰我这样的回答大为不满,责备地说: “做了的事不用再说了,结束了的事不要再劝阻,已经过去了的就不要再追究了!”

既往不咎”亦可说成 “不咎既往”。


【词语既往不咎】  成语:既往不咎汉语词典:既往不咎

猜你喜欢

  • 悬鹑百结衣

    源见“子夏衣”、“百结”。谓穿着破旧的衣服。形容生活清贫。宋黄庭坚《次韵吉老十小诗》之九:“半菽一瓢饮,悬鹑百结衣。”

  • 塞翁祸福

    同“塞翁失马”。宋李吕《水调歌头.和伯称》词:“塞翁祸福无定,此理古犹今。”

  • 励兵秣马

    同“厉兵秣马”。《水浒传》九四回:“山士奇到壶关,知盖州失守,料宋兵必来取关,日日励兵秣马,准备迎敌。”见“厉兵秣马”。唐·陈子昂《为建安王与辽东书》:“请都督~,以待此期。”【词语励兵秣马】  成语

  • 桑土之防

    源见“未雨绸缪”。喻防患于未然。明张居正《答王鉴川计贡市利害》:“至于桑土之防,戒备之虑,此自吾之常事,不容一日少懈者。”见“桑土绸缪”。明·张居正《答王鉴川计贡市利害》:“至于~,戒备之虑,此自吾之

  • 耳属垣

    《诗经.小雅.小弁》:“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东汉.郑玄笺:“由,用也。王无轻用谗人之言,人将有属耳于壁而听之者,知王有所受之,知王心不正也。”《小弁》序说,此诗是太子的老师宜臼所作,用以刺周幽王

  • 吐凤才华

    源见“吐凤”。形容非凡的才华。清张鸣珂《百字令.题沈书卿松隐庵读书图》词:“吐凤才华,枯蟫滋味,好作千秋想。”

  • 季鹰归

    源见“莼羹鲈脍”。喻指思归之情。宋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

  • 兼葭秋水

    源见“蒹葭伊人”。兼,同“蒹”。喻思慕的人。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四回:“兼葭秋水,相失交臂,我劳如何?”并列 兼,同“蒹”。芦苇傍水而生长。比喻对所敬慕人的思念。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4回:“~,相

  • 古货难卖

    宋.欧阳修《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诗:“苏豪以气栎,举世徒惊骇;梅穷独我知,古货今难卖。”子美,苏舜钦字;圣俞,梅尧臣字,皆宋时著名诗人。“古货难卖”系赞扬梅尧臣很有才能,但不为世所用。后以此指人怀高才

  • 围棋绿野

    源见“围棋赌墅”。借以形容从容大度。清徐釚《满江红.哭合肥尚书》词:“谁得似、尚书风度,围棋绿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