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既来之,则安之

既来之,则安之

来,原指招徕。即把远方的百姓招引到自己的国家里来。来了之后,就要把他们安顿好。后则形容如已到一个新环境,就要在那里安心地生活下去。春秋末年,鲁国执政大夫季孙氏打算向鲁国边境上的一个附庸小国颛臾用兵,以扩大自己地盘。季氏家臣冉有和子路向孔子报告了这件事并为季孙氏行动加以辩解。孔子立即对他们进行了批评,并说古代诸候和大夫都不怕财富少,而怕不平均,不怕穷而怕不安定。如果能做到这些,即使远方人不信服,也不用武力攻打,而是用仁义感化招徕他们,如果已来投奔,就要设法让他们安顿下来,现在你们作季氏家臣,不但不能使远方人民受感化而前来投奔,反而在内部掀起战争。我担心季氏所忧虑的不在于颛臾这个小国,却在宫廷之内啊!

【出典】:

论语·季氏》:“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例句】:

元·吴昌龄《张大师》第一折:“你原来是桂花仙子……既来之,则安之。仙子请坐,容小生递一杯酒咱。仙子满饮此杯。”


其他 已经到了这里,就应该适应这里环境而安下心来。语出《论语·季氏》:“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高和《越轨诉讼》:“程石说~,干脆咱们都从头到脚从里到外清扫清扫,彻底轻松一下。”△多用于表示人的处事行为。↔挥之不去


【词语既来之,则安之】  成语:既来之,则安之汉语词典:既来之,则安之

猜你喜欢

  • 高下其手

    同“上下其手”。宋 王闢之《渑水燕谈录.官制》:“五代以来,诸州马步军院虞候以衙校为之,太祖虑其任私,高下其手,乃置西寇参军,以进士、‘九经’及第人充之。”述宾 玩弄手段,通同作弊。语出宋·胡继宗《书

  • 王濬楼船

    源见“铁锁横江”。指气势雄壮的军队。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诗:“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 屈沉伍胥

    源见“伍胥潮”。指忠良遭受残害。元曹德《沉醉东风.隐居》曲:“鸱夷革屈沉了伍胥,江鱼腹葬送了三闾。”

  • 随麋鹿

    源见“麋鹿群”。谓隐居避世。唐姚合《秋夕遣怀》诗:“只拟随麋鹿,悠悠过一生。”

  • 狼狈为奸

    狼和狈常合伙伤害牲畜,因以比喻相互勾结干坏事。《隋唐演义》八五回:“安禄山向同李林甫狼狈为奸。”清.吴趼人《近十年之怪现状》一六回:“好在彼此都是狼狈为奸的,虽彰明较著,亦不妨事。”鲁迅《两地书》三一

  • 抱玉卞和

    源见“和氏之璧”。喻怀才不遇者。清蒲松龄《大江东去.寄王如水》词:“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

  • 宋聋

    《左传.宣公十四年》:“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晋.杜预注:“昭,明也。聋。暗也。”春秋时,楚庄王使大夫申舟出使齐国,嘱其“勿假道于宋”。在孟诸之役,申舟与宋结怨,

  • 鸡群

    源见“鹤立鸡群”。比喻平庸之辈。宋范仲淹《谢柳太傅惠鹤》诗:“鸡群与处曾非辱,鹏路将翔孰谓荣?”【词语鸡群】   汉语大词典:鸡群

  • 咏棠

    源见“召公棠”。指称颂循吏惠政。清朱彝尊《周郡丞迁太原守诗以送之》:“童子争骖筿,邦人尚咏棠。”

  • 以死继之

    不惜一死来继续干到底。 表示决心很大,不可动摇。语出《左传.僖公九年》:“臣竭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贞。其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清.汪琬《诰赠文化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宋公墓志铭》:“外无蚍蜉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