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昆明劫灰

昆明劫灰

同“昆明灰”。元王士熙《骊山宫图》诗:“月中人去青山在,始信昆明有劫灰。”


【典源】 《三辅黄图·池沼》: 《关辅古语》曰:“武帝初,穿池得黑土。帝问东方朔,东方朔曰:‘西域胡人知。’乃问胡人,胡人曰:‘劫烧之余灰也。’”《初学记》卷七引晋·曹眄《志怪》云:“汉武凿昆明池,极深,悉是灰墨,无复土。举朝不解,以问东方朔,朔曰:‘臣愚不足以知之,可试问西域胡人。’帝以朔不知,难以移问。至后汉明帝时,外国道人入来洛阳,时有忆方朔言者,乃试以武帝时灰墨问之,胡人云:‘经云:天地大劫将尽,则劫烧,此劫烧之余。’乃知朔言有旨。”晋·干宝 《搜神记》、南朝梁·慧皎《高僧传》 等亦载。

【今译】汉武帝开凿昆明池,挖到极深处时,底下不是土,尽是黑灰。大家都不能解释。武帝问东方朔,东方朔说:“我不清楚,可以试问西域胡人。”至后汉明帝时,有外国僧人前来洛阳,当时有人记起东方朔的话,就以黑灰事问他,胡人说:“经上讲,世界历劫毁灭时有大火焚烧,这些黑灰就是劫火烧后的余烬。”

【释义】后以此典借指兵火战乱后的遗迹; 或形容灾祸变乱、世事变迁。

【典形】辨沉灰、辨烧灰、池灰、汉凿昆明、灰劫、胡僧话劫灰、劫尘、劫后灰、劫灰、劫烬、劫烧之灰、昆池灰、昆池劫墨、昆明灰、昆明劫灰、寒灰劫尽、黑土成灰、昆明灰飞、昆明初劫、昆池劫灰、劫末成灰、劫石成灰、灰劫昆明、昆明劫、劫灰池、劫火烧。

【示例】

〔辨沉灰〕唐·宋之问 《奉和晦日幸昆明池》:“象溟看浴景,烧劫辨沉灰。”

〔辨烧灰〕唐·苏味道 《和武三思于天中寺》:“砌古留方石,池清辨烧灰。”

〔池灰〕唐·任希古《和七月七日临昆明池》:“岸珠沦晓魄,池灰敛曙烟。”

〔汉凿昆明〕 南朝梁·江淹 《遂古篇》:“汉凿昆明,灰炭全兮; 魏开济渠,螺蚌坚兮。”

〔灰劫〕唐·杜甫 《寄刘峡州伯华使君》:“药囊亲道士,灰劫问胡僧。”

〔胡僧话劫灰〕唐·李商隐《寄恼韩同年》之一:“年华若到经风雨,便是胡僧话劫灰。”

〔劫尘〕清·钱谦益 《和盛集陶落叶》:“秋老种山万木稀,凋伤总属劫尘飞。”

〔劫后灰〕 清·秋瑾 《柬某君》之三:“头颅肯使闲中老,祖国宁甘劫后灰。”

〔劫灰〕 宋·王安石 《寄国清处谦》:“猿猱历历窥香火,日月纷纷付劫灰。”

〔劫烬〕 北周·庾信 《哀江南赋》:“谈劫烬之灰飞,辨常星之夜落。”

〔劫烧之灰〕《北齐书·樊逊传》:“昆地池黑,以为劫烧之灰; 春秋夜明,谓是降神之日。”

〔昆池灰〕清·纳兰性德《拟古》之二十八:“世事看奕棋,劫尽昆池灰。”

〔昆池劫墨〕清·王鹏运《莺啼序·秋感》:“最销凝,昆池劫墨,石鳞泣,秋棱荒水。”

〔昆明灰〕北周·庾信 《奉和阐弘二教应诏》:“无劳问待诏,自识昆明灰。”

〔昆明劫灰〕 清·黄景仁 《太白墓》:“长星落地三千年,此是昆明劫灰耳。”


【词语昆明劫灰】   汉语词典:昆明劫灰

猜你喜欢

  • 难兄弟

    同“难兄难弟”。宋 曾寓轩《沁园春.寿制帅吴退庵》词:“难兄弟,久齐名天壤,谁劣谁优?”

  • 雕虫

    源见“雕虫篆刻”。比喻从事微不足道的小技艺。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虽读千赋,愈惑体要。遂使繁华损枝,膏腴害骨,无责风轨,莫益劝戒。此扬子所以追悔于雕虫,贻诮于雾縠者也。”《三国演义》四三回

  • 梦高唐

    源见“巫山云雨”。指男女欢合事。宋周邦彦《氐州第一》词:“欲梦高唐,未成眠,霜空又晓。”

  • 邯郸鸠

    《列子.说符》:“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

  • 赠绨

    同“赠绨袍”。清吴伟业《途中遇雪即事言怀》诗:“久病人贻药,长途友赠绨。”

  • 交态

    源见“门可罗雀”。谓交往的情意与态度。唐高適《邯郸少年行》:“君不见今人交态薄,黄金用尽还疏索。”唐杜甫《赠虞十五司马》诗:“交态知浮俗,儒流不异门。”【词语交态】   汉语大词典:交态

  • 沈约愁多

    源见“沈约瘦”。形容极其忧愁苦闷。宋杨亿《无题》诗之一:“沈约愁多徒自瘦,相如意密有谁传?”

  • 东道主

    本指东路上的主人。后泛指居停主人,亦称以酒食请客者为东道主。公元前630年,秦、晋两国合兵伐郑。在兵临城下之际,郑文公派遣烛之武夜往秦营对秦穆公说:“秦晋两大国攻打郑国,郑国肯定灭亡。如果灭掉郑国对你

  • 交甫佩

    源见“汉皋解佩”。喻莲子。宋刘筠《荷花》诗:“牢收交甫佩,莫遣此心违。”

  • 左揖洪崖

    源见“拍洪崖肩”。指求仙慕道。清黄遵宪《和周朗山见赠》:“左揖洪崖右浮丘,招邀群策同力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