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春蚓秋蛇

春蚓秋蛇

春天的蚯蚓,秋天的蛇,形容书法拙劣,象蚯蚓和蛇那样柔软无力。王羲之(事迹见“坦腹东床”条)的书法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其字洒脱奔放,而又矫健有力。时人称之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晋书》的作者高度赞扬王羲之的同时,也评述了其他书法名家,其中评价梁朝萧子云说:“近世人萧子云,其名传于大江南北,也只是得到成书而已,写字没有大丈夫的气魄,每一行都象春天的蚯蚓在爬,每个字都象秋天蜷曲起来的蛇”。

【出典】:

晋书》卷80《王羲之传论》2107页:“子云近出,擅名江表,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

【例句】:

宋·苏轼《和孔密州五绝·和流杯石上草书小诗》:“蜂腰鹤膝嘲希逸,春蚓秋蛇病子云。”


并列 像春天蚯蚓和秋天蛇的行迹似的弯曲。①比喻书法拙劣,歪歪斜斜。语本《晋书·王羲之传论》:“(萧子云)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宋·苏轼《和流杯石上草书小诗》:“蜂腰鹤膝嘲希逸,~病子云。”②比喻草书笔法神奇多变。清·顾复《平生壮观·怀素》:“《论书帖》规模右军,平正也;《千文自叙》若《笋帖》,有~之意,变化不可端倪,险绝也。”△用于书法。也作“春蛇秋蚓”。


【典源】《晋书·王羲之传》:“ (萧)子云近出,擅名江表,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 卧王濛于纸中,坐徐偃于笔下; 虽秃千兔之翰,聚无一毫之筋,穷万榖之皮,敛无半分之骨; 以兹播美,非其滥名邪!”

【今译】《晋书·王羲之传》评论南朝梁萧子云的书法,认为他虽然扬名江南,但书法柔弱无力,缺乏豪迈之气。字体如同春天的蚯蚓,冬天的蛇一样。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书法柔弱,缺乏骨力,多指字体拙劣; 也泛指所写之字。

【典形】 春蚓笔、春蚓秋蛇、秋蛇、秋蛇春蚓、蛇蚓不成书、投蚓、走蚓惊蛇、春蚓书、蛇蚓集。

【示例】

〔春蚓笔〕 宋·苏轼《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之二:“那将春蚓笔,画作风中柳。”

〔春蚓秋蛇〕 宋·苏轼《和流杯石上草书小诗》:“蜂腰鹤膝嘲希逸,春蚓秋蛇病子云。”

〔秋蛇〕 清·唐孙华《山林》:“高吟惊夜鹤,落笔笑秋蛇。”

〔秋蛇春蚓〕 宋·苏轼《次韵米芾二王书跋尾》之一:“秋蛇春蚓久相杂,野鹜家鸡定谁美。”

〔蛇蚓不成书〕 明·袁宏道《方子公自真州入燕》:“蛇蚓不成书,获麟止于此。”

〔投蚓〕宋·陈与义《次韵家弟所赋》:“投蚓问公逢老手,联珠及我愧连枝。”

〔走蚓惊蛇〕 明·杨慎《一枝花》:“锦绣额赠新题,走蚓惊蛇; 丹青帧模巧样,回鸾舞鹤。”


【词语春蚓秋蛇】  成语:春蚓秋蛇汉语词典:春蚓秋蛇

猜你喜欢

  • 流梗

    同“泛梗”。《北齐书.颜之推传》:“嗟飞蓬之日永,恨流梗之无还。”【词语流梗】   汉语大词典:流梗

  • 抗尘走俗

    南朝 齐 孔稚圭《北山移文》:“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后以“抗尘走俗”谓热中名利而奔走于尘俗之中。《宣和书谱.张徐州》:“不以名利芥蒂于胸次……故其胸中流出而见于笔画者,无复有抗尘走俗之状

  • 神鳌

    源见“龙伯钓鳌”。指神话中头顶(一说背负)仙山的海上巨龟。元 王和卿《拨不断.大鱼》曲:“胜神鳌,卷风涛,脊背上轻负着蓬莱岛。”

  • 囊药未陈

    《后汉书.方术传.王和平传》:“北海王和平,性好道术,自以当仙。济南孙邕少事之,从至京师。会和平病殁,邕因葬之东陶。有书百余卷,药数囊,悉以送之。后弟子夏荣言其尸解,邕乃恨不取其宝书仙药焉。”传说后汉

  • 白楼赏

    《世说新语.赏誉》:“孙兴公、许玄度共在白楼亭,共商略先往名达。林公既非所关,听讫云:‘二贤故自有才情。’”晋.孙绰、许询、支道林曾在山阴白楼亭游赏闲谈。后用为咏游赏之典。唐.陈子昂《夏日游晖上人房》

  • 孙生啸

    同“孙登啸”。元袁桷《次韵伯庸画松十韵》:“恋乡思海 岱,封爵鄙云亭。月落孙生啸,天寒屈子醒。”

  • 鱼龙

    同“鱼龙戏”。南朝 宋鲍照《芜城赋》:“吴 蔡 齐 秦之声,鱼龙爵马之玩。”【词语鱼龙】   汉语大词典:鱼龙

  • 淮阳理

    同“淮阳卧理”。唐皎然《遥酬袁使君高春暮行县过报德寺见怀》诗:“素高淮阳理,况负东山姿。”

  • 逾立

    源见“而立岁”。超过三十岁。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序志》:“齿在逾立,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词语逾立】   汉语大词典:逾立

  • 思过半矣

    对问题的理解超过了一半。 意谓已经弄懂了大部分道理。语出《易.系辞下》:“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孔颖达疏:“言聪明知达之士,观此卦下彖辞,则能思虑有益以过半矣。”三国.魏.嵇康《声无哀乐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