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未能免俗

未能免俗

世说新语.任诞》:“阮仲容、步兵居道南(晋阮咸,字仲容,咸叔阮籍曾任步兵校尉,故称阮步兵),诸阮居道北。北阮皆富,南阮贫。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皆纱罗锦绮。仲容以竿挂大布犊鼻裈于中庭。人或怪之,衣物,阮咸却挂一条粗布围裙于院中,聊以应俗。后因以“未能免俗”、“阮郎贫”用为傲俗或从俗的典故。

唐.李商隐《七夕偶题》诗:“明朝晒犊鼻,方信阮郎贫。”金.元好问《被檄夜赴邓州幕府》诗:“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官有程。”表达出奉命赴官与思欲归乡的矛盾心情。


述宾 没能摆脱一般习俗的影响,指行动受到习惯势力的影响而不得不随俗。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北阮皆富,南阮贫。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皆纱罗锦绮。仲容以竿挂大布犊鼻裈于中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朱文公文集》卷59:“凡此皆近世沦陷邪说之大病,不谓明者亦~,而有此言也。”△多用于描写不得不随俗。→入乡随俗循规蹈矩 墨守陈规


【典源】《世说新语·任诞》:“阮仲容、步兵居道南,诸阮居道北。北阮皆富,南阮贫。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皆纱罗锦绮。仲容以竿挂大布犊鼻裈于中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注引《竹林七贤论》曰:“诸阮前世皆儒学,善居室,唯咸一家尚道弃事,好酒而贫。旧俗,七月七日,法当晒衣,诸阮庭中,烂然锦绮。咸时总角,乃竖长竿,挂犊鼻裈也。”《晋书·阮咸传》亦载,文大略同。

【今译】 魏晋时阮咸字仲容,家住在道南,其他阮家住在道北。北阮都是富人,南阮家贫。七月七日,风俗要晾晒衣服,北阮晒的衣服都是纱罗绸缎的,阮咸用竹竿挂出大布制的短裤 (一说围裙) 在院子里晒。有人奇怪,问他,他答道:“不能免俗,用它应个景吧。”

【释义】 后以此典指未能免除俗事;也用以指家贫。

【典形】 免俗未能、南阮贫、阮郎裈、阮咸裈、晒犊鼻、晒裈、摊裈、庭中犊鼻、未能免俗、悬犊鼻、穷巷南阮、阮家贫、南北阮。

【示例】

〔免俗未能〕 宋·范成大《胡宗伟罢官改秩》:“君言薄官淡无味,免俗未能聊复尔。”

〔南阮贫〕 明·唐寅《和沈石田落花诗》之一:“今朝春比昨朝春,北阮翻成南阮贫。”

〔阮咸裈〕 清·程先贞 《还山春事》:“短袖独挥王导扇,长竿唯晒阮咸裈。”

〔晒犊鼻〕 唐·李商隐 《七夕偶题》:“明朝晒犊鼻,方信阮郎贫。”

〔晒裈〕 清·王夫之《读甘蔗生遣兴诗》:“俗客晒裈聊尔尔,比邱休夏自如如。”

〔摊裈〕 清·王夫之《落花诨体》之一:“唐突西施从喝道,诙谐南阮任摊裈。”

〔庭中犊鼻〕 唐·李颀《别刘锽》:“庭中犊鼻昔常挂,怀里琅玕今在无。”

〔未能免俗〕 宋·陆游《自诒》之二:“无可奈何犹食粟,未能免俗学浇蔬。”

〔悬犊鼻〕 清·程先贞《秋兴》:“竿揭秋风悬犊鼻,盘余朝露剥鸡头。”


【词语未能免俗】  成语:未能免俗汉语词典:未能免俗

猜你喜欢

  • 归来

    同“归去来”。清秋瑾《题松鹤图》诗:“角巾羽扇旧谈兵,笑赋归来薄宦情。”【词语归来】   汉语大词典:归来

  • 建业歌

    参见:武昌鱼

  • 白榆

    《玉台新咏.古乐府.陇西行》:“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白榆,星名。《陇西行》诗采字合音,将白榆比为树,有“历历种白榆”之说。唐.杨衡《他乡七夕》:“不堪鸣杼日,空对白榆秋。”此处的“白榆”指天上星

  • 角崩

    源见“崩角㈡”。指以头叩地。清邵长蘅《贺向峻汪参传》:“向之凭城社盗威福者,捧马足乞哀,角崩恐后。”【词语角崩】   汉语大词典:角崩

  • 燃丞相腹

    同“燃脐”。俞锷《再酬惕生见和之作叠前韵》之三:“膏烛好燃丞相腹,血杯会饮帝王头。”

  • 蝶与周

    源见“庄周梦蝶”。谓不知周之梦为蝴蝶,还是蝴蝶之梦为周。比喻事物的虚幻,心境的迷离惝恍。唐李群玉《半醉》诗:“渐觉身非我,都迷蝶与周。”

  • 梁家黛

    《后汉书.梁冀传》:“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唐.李贤注:“愁眉者,细而曲折。”东汉大将军梁冀的妻子孙寿,色美而善为妖态,好化妆,把眉毛画得又细又弯。后用为

  • 一犬吠形,百犬吠声

    一只狗看见了人叫,很多狗听到了叫声也跟着叫。 比喻随声附和,没有主见。语出汉.王符《潜夫论.贤难》:“谚云:‘一犬吠形,百犬吠声。’世之疾此固久矣哉!”《晋书.傅玄传附子咸》:“咸复以亮辅政专权,又

  •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尊:同“樽”,酒杯。 明明多情,但在别筵上凄然相对,却又像彼此无情似的。总觉得离别在即,装不出一副笑脸来。 形容人们惜别的伤感情绪。语出唐.杜牧《赠别二首》:“多情却是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蜡烛

  • 习蓼虫

    《文选》卷二十八南朝宋.鲍明远(照)《放歌行》:蓼虫避葵堇,习苦不言非。”唐.李善注:“《楚辞》曰:‘蓼虫不徙乎葵藿。’东汉.王逸曰:‘言蓼虫处辛辣,食苦恶,不徙葵藿食甘美者也。’”蓼草中有一种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