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柏梁高宴

柏梁高宴

此为汉武帝筑柏梁台与群臣宴饮之事。后以此典形容君臣饮宴赋诗。汉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春天,在长安城内建柏梁台,高二十丈,用香柏为殿梁,可以香闻数十里。汉武帝在台上摆酒设宴,诏群臣一起作诗。此典又作“宴柏梁”、“柏梁赋诗”、“柏梁台”、“赋柏梁”、“高宴柏梁”。

【出典】:

史记》卷12《孝武本纪》459:“其后则又作柏梁、铜柱、承露仙人掌之属矣。”《索隐》引《三辅故事》云:“台高二十丈,用香柏为殿,香闻十里。”

【例句】:

唐·李世民《宴山中》:“回首长安道,方欢宴柏梁。” 唐·骆宾王《上吏部侍郎帝京篇》:“桂枝芳气已销亡,柏梁高宴今何在?” 唐·李峤《汾阴行》:“柏梁赋诗高宴罢,诏书法驾幸河东。” 宋·钱惟演《汉武》:“一曲横汾鼓吹回,侍臣高会柏梁台。” 宋·刘筠《休沐端居有怀希圣》:“思君只欲倾家酿,待警同谁赋柏梁。” 宋·刁衍《汉武》:“高宴柏梁词可仰,横汾箫鼓乐难穷。”


【典源】《史记·孝武本纪》:‘其后则又作柏梁、铜柱、承露仙人掌之属矣。”注引《三辅故事》云:“台高二十丈,用香柏为殿,香闻十里。”《艺文类聚》卷八十八引《汉武故事》 曰:“柏梁台高二十丈,悉以柏,香闻数十里。”《三辅黄图》卷五:“柏梁台。武帝元鼎二年春起。此台在长安城中北关内。《三辅旧事》云:‘以香柏为梁也,帝尝置酒其上,诏群臣和诗,能七言诗者乃得上。’”

【今译】 汉武帝元鼎二年春天,武帝在长安城内建柏梁台。台高二十丈,用香柏为殿梁,可以香闻数十里远。武帝在台上摆酒设宴,诏群臣一起作诗,会作七言诗的才能参加。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君臣饮宴赋诗。

【典形】 柏梁赋诗、柏梁高宴、柏梁台、赋柏梁、高宴柏梁、宴柏梁。

【示例】

〔柏梁赋诗〕 唐·李峤《汾阴行》:“柏梁赋诗高宴罢,诏书法驾幸河东。”

〔柏梁高宴〕 唐·骆宾王《上吏部侍郎帝京篇》:“桂枝芳气已销亡,柏梁高宴今何在?”

〔柏梁台〕 宋·钱惟演《汉武》:“一曲横汾鼓吹回,侍臣高会柏梁台。”

〔赋柏梁〕 宋·刘筠《休沐端居有怀希圣》:“思君只欲倾家酿,待警同谁赋柏梁。”

〔高宴柏梁〕 宋·刁衍《汉武》:“高宴柏梁词可仰,横汾箫鼓乐难穷。”

〔宴柏梁〕 唐·李世民《宴山中》:“回首长安道,方欢宴柏梁。”


猜你喜欢

  • 不慭遗一老

    慭( ㄧㄣˋ yìn ):愿。遗:留。 皇天不愿留下这一个老人。 常用以表示对老年死者的哀悼。语出《诗.小雅.十月之交》:“不慭遗一老,俾守我王。”《左传.哀公十六年》:“孔丘卒。公诔之曰:‘旻

  • 谷贱伤民

    见“谷贱伤农”。

  • 八采

    ①泛指眉毛。宋柳永《御街行·圣寿》词: “九仪三事仰天颜,八采旋生眉宇。” ②借指帝王容貌。清邹容《革命歌》: “但要救民登衽席,不须八采与重瞳。” ●《孔丛子·居卫》: “昔尧身修十尺,眉分八采。”

  • 南竞

    同“南风竞”。清赵翼《军营夜坐》诗:“关门风静无南竞,戎索星低欲北流。”

  • 桃都山

    传说中的仙山,为天鸡所栖。南朝梁任昉《述异记》:“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鸡皆随之鸣。”【词语桃都山】   汉语大词典:桃都山

  • 举板支颐

    源见“拄笏看山”。形容清高闲逸。唐元稹《游三寺回呈上府主严司空》诗:“谢公恣纵颠狂掾,触处闲行许自由。举板支颐对山色,当筵吹帽落台头。”

  • 鸣凤飞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初,懿氏卜妻敬仲,其妻占之,曰:‘吉,是谓凤皇于飞,和鸣锵锵。有妫之后,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正于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晋.杜预注:“雄曰凤,雌曰皇,雄雌俱飞,相和而鸣

  • 江令笔

    同“江淹笔”。江淹在齐,曾以记室带东武令,故称。元王恽《梦升天》诗:“彤管梦传江令笔,紫袍归抱上岩端。”

  • 大夫树

    同“大夫松”。唐张说《药园宴武辂沙将军赋得洛字》诗:“风高大夫树,露下将军药。”

  • 精贯白曰

    大义凛然,精神可以感天的意思。《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君执大节,精贯白日,奋其武怒,运其神策。”《新唐书.李华传》:“城陷见执,卒无桡词,慢叱凶徒:精贯白日,虽古忠烈无以加焉。”桡:通“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