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金陵 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后遂用“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之处用精辟之语点明要旨,使之生动传神。明张鼐《读卓吾老子书述》:“夫一古人之书耳,有根本者下笔鉴定,则为画龙点睛;无根本者妄意标指,则为刻舟记剑。”秦牧《艺海拾贝.茅台、花雕瓶子》:“那个‘诗眼’一点上去,就像画龙点睛似的,通篇诗都突然光采焕发了。”


连动 比喻说话或写作时在关键处用精辟的语句点明主题,使内容更生动有力。语本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秦牧《车窗文学欣赏》:“然而一个好题目,却常常对作品有~之妙,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多用于写作或说话方面。→锦上添花↔画蛇添足


解释画好龙的肖像后再给它画上眼睛。后比喻写作或说话时在关键处用精辟的词句点明要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出处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张僧繇,吴中人也。天监中为武陵王国侍郎,直秘阁,知画事,历右军将军、吴兴太守。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时诸王在外,武帝思之,遣僧繇乘传写貌,对之如面也。江陵天皇寺,明帝置,内有柏堂,僧繇画庐舍那佛像及仲尼十哲。帝怪问:‘释门内如何画孔圣?’僧繇曰:‘后当赖此耳。’及后周灭佛法,焚天下寺塔,独以此殿有宣尼像乃不令毁拆。又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睛者见在。”

南北朝时梁朝的梁武帝萧衍尊崇佛教,广修寺院。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张僧繇在当时很有政治地位和远见,又是著名的画家,梁武帝修饰佛寺的时候往往让他在墙壁上作画。当时梁武帝已经分封出去的儿子们都不在自己身边,武帝很想念他们,就派张僧繇到各位王子的封地去描摹他们的画像,以便自己看见画像就像见面一样。当时江陵有座天皇寺,是明帝萧鸾设立的,寺里有座柏堂。张僧繇在柏堂里画了卢舍那佛的佛像以及孔子等十位哲人。梁武帝觉得奇怪,就问他:“佛门内为何要画孔圣人呢?”张僧繇回答说:“这座寺庙以后还得依赖孔圣人的画像来保存呢。”等到后周时代朝廷废灭佛法,烧光了天下所有的寺庙和佛塔,只有这座殿堂因为有孔子的画像所以没有下令拆毁。又记载说,金陵有座安乐寺,张僧繇在里面画了四条白龙,但没有给它们画眼睛。他常说:“如果一旦画上眼睛,白龙就会飞走。”人们以为不可能,一定要他画上眼睛。果然,当张僧繇给其中的两条白龙画上眼睛后,天空开始电闪雷鸣。不久,雷电击穿了墙壁,这两条龙腾云驾雾飞上了天,而另外两条没有画眼睛的龙一直还保留在墙上。


【词语画龙点睛】  成语:画龙点睛汉语词典:画龙点睛

猜你喜欢

  • 楚囚相对

    楚囚,本指楚人之被俘者。后以处境窘迫的人相聚称为楚囚相对。公元前582年,晋景公视察军用仓库,见到一个楚国打扮的囚徒,便问他是什么人?官吏回答说,是郑人所献的楚国俘虏,名叫钟仪。晋侯让人把他放出来,召

  • 池塘诗梦

    源见“梦惠连”。泛指名篇佳句。宋 陈三聘《朝中措.丙午立春大雪》词:“三杯淡酒,玉腴蔬嫩,青缕堆盘。细写池塘诗梦,玉人剪做春幡。”

  • 醇酒美人

    同“醇酒妇人”。清宋琬《题戴苍画陈阶之小像和王阮亭韵》:“醇酒美人堪送老,唯君能学信陵君。”并列 美酒女色。溺于酒色。清·宋琬《题戴苍画陈阶之小像和王阮亭韵》:“~堪送老,唯君能学信陵君。”△用于人品

  • 畏首畏尾

    瞻前顾后,疑虑多端的怯弱状态。《左传.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曰:‘畏首畏尾,身其余几?’”《淮南子.说林训》:“畏首畏尾,身凡有几?”高诱注:“畏始畏终,中身不畏,凡有几何?言常畏也。”并列 前也怕

  • 伤禽畏弦

    源见“空弦落雁”。喻受过打击者害怕再受重创。清文廷式《广谪仙怨》词:“相臣狡兔求窟,国论伤禽畏弦。”

  • 往者不谏,来者可追

    《论语.微子》(卷九):“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楚国的隐士接舆唱歌劝孔子放弃从政的愿望,过去追求仕途已不可挽回,往后纠正

  • 负鼎

    源见“伊尹荷鼎自进”。谓干世以获大用。唐李白《送梁四归东平》诗:“殷王期负鼎,汶水起垂竿。”宋叶適《魏华甫鹤山书院》诗:“垂竿桐江笑短弱,负鼎莘野嫌豪粗。”亦用以指辅佐帝王,担当治国之任。《后汉书.马

  • 五斗折腰

    源见“不为五斗米折腰”。指为了微薄的官俸而屈身事人。宋黄庭坚《次韵寅庵》之二:“五斗折腰惭仆妾,几年合眼梦乡闾。”【词语五斗折腰】  成语:五斗折腰汉语大词典:五斗折腰

  • 龙髯

    同“鼎湖龙髯”。唐鲍溶《温泉宫》诗:“仍闻老叟垂黄发,犹说龙髯缥缈情。”清顾炎武《谒?宫文》之一:“行年五十,慨驹隙之难留;涉路三千,望龙髯而愈远。”【词语龙髯】   汉语大词典:龙髯

  • 兔魄

    源见“玉兔”。指月亮。《参同契》卷上:“蟾蜍与兔魄,日月无双明。”明刘基《怨王孙》词:“兔魄又满,天长雁短。”【词语兔魄】   汉语大词典: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