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苏门长啸

苏门长啸

晋书.阮籍传》:“籍尝于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后以“苏门长啸”为啸傲山林,表示高士情趣的典故。唐白居易《秋池独泛》诗:“严子垂钓日,苏门长啸时。”清蒲松龄《为安方猷与孙惠公启》:“苏门长啸,响生林谷之风;书案频吟,光照芸窗之雪。”


【典源】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裴松之注引晋·孙盛《魏盛春秋》曰:“ (阮) 籍少时尝游苏门山,苏门山有隐者,莫知名姓,有竹实数斛,臼杵而已。籍从之,与谈太古无为之道,及论五帝三王之义,苏门生萧然曾不经听。籍乃对之长啸,清韵响亮,苏门生逌(yóu) 尔而笑。籍既降,苏门生亦啸,若鸾凤之音焉。”《世说新语·栖逸》亦载。《晋书·阮籍传》:“籍尝于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

【今译】 魏时阮籍曾登上苏门山,见到一位隐士 (一说为孙登),阮籍与他谈论上古无为之道,及五帝三皇之义,隐士似乎并不在意听。阮籍于是对他发出长啸。音韵清越响亮,隐士只是微笑,阮籍回去下到半山,听到山上的声音像鸾凤的鸣吟,震荡岩谷,原来是隐士之啸。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隐居旷怀,啸傲山林。

【典形】 半空鸾凤、半岭啸声、长啸发苏门、高士啸、鸾凤吟、鸾啸、苏门长啸、苏门啸、孙登啸、闻凤啸、啸向苏门、清啸苏门山、啸上苏门颠、长啸愧孙登、长吟感孙登、长啸作鸾音、阮籍长啸、逢苏门、孙登无语、山头学啸、苏门人。

【示例】

〔半空鸾凤〕 宋·陆游《次韵范参政书怀》之十:“剩欲舒怀答清啸,半空鸾凤愧孙登。”

〔半岭啸声〕 宋·陆游《林间书意》之二:“半岭啸声惊阮籍,要知天下有高流。”

〔长啸发苏门〕清·王夫之《夏日读史曳涂居闻松声》:“潮水孤琴传海岛,中峰长啸发苏门。”

〔高士啸〕 宋·陆游《玉芨斋书事》:“叔夜曾闻高士啸,孔宾岂待异人呼。”

〔鸾凤吟〕 宋·陆游《醉中作》:“清啸穿林鸾凤吟,草书落纸龙蛇走。”

〔鸾啸〕 唐·杨炯《群官寻杨隐居诗序》:“阮籍之见苏门,止闻鸾啸。”

〔苏门长啸〕 唐·白居易 《秋池独泛》:“严子垂钓日,苏门长啸时。”

〔孙登啸〕 明·袁宏道《梅花》之二:“花前乍许孙登啸,座上唯容靖节巾。”

〔闻凤啸〕 清·王夫之 《广遣兴》:“阮籍狂才闻凤啸,骆丞囚得伴蝉吟。”

〔啸向苏门〕 清·杨潮观《穷阮籍醉骂财神》:“有时节悲来泪向穷途洒,有时节兴来啸向苏门外。”


猜你喜欢

  • 夷甫无行处

    源见“阿堵物”。表示处世清高。唐施肩吾《戏咏榆荚》诗:“风吹榆钱落如雨,绕林绕屋来不住。知尔不堪还酒家,漫教夷甫无行处。”

  • 张仲蔚

    源见“仲蔚蓬蒿”。借指隐居贫士。唐 李元操《和从叔禄愔元日早朝》:“谁怜张仲蔚,日暮反蒿莱。”

  • 界破青山

    唐.徐凝《庐山瀑布》:“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唐.徐凝在咏庐山瀑布时,用界破青山来说明瀑布把山劈分两半,十分形象地刻画出瀑布从天而降的磅礴气势。后因用为咏瀑

  • 田横海中客

    同“田横客”。宋苏辙《秦穆公墓》诗:“岂如田横海中客,中原皆汉无报所。”

  • 勇夫重闭

    重( ㄔㄨㄥˊ chóng )闭:内外门户层层关闭。 即使勇敢的人也要关闭内外门户。 表示保持警惕,有备无患。语出《左传.成公八年》:“晋侯使申公巫臣如吴,假道于莒。与渠丘公立于池上,曰:‘城已

  • 鸡鸣狗盗

    《史记.孟尝君列传》载:战国时,齐国孟尝君好客,门下有食客数千人。他在秦国为相,不久想回齐国去。秦昭王不准,并想杀掉他。他的门客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所献狐白

  • 鞭作官刑

    有禄位的官员,犯了过错,则罚以鞭刑。语出《书.舜典》:“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孙星衍注疏:“庶人在官有禄者,过则加之鞭笞也。”《三国志.魏志.明帝纪》:“鞭作官刑,所以纠慢怠也。”

  • 吹笙伊洛

    源见“王乔控鹤”。用写神仙风度。唐 鲍容《和王璠侍御酬友人赠白角冠》诗:“好见吹笙伊 洛上,紫烟丹凤亦相随。”

  • 从事到青州

    源见“青州从事”。指饮酒至醉。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从事到青州。”

  • 生尘甑

    源见“甑尘釜鱼”。形容贫居乏食。宋范成大《春寒即事留游子明王仲显》诗:“笑我生尘甑,惭君有意袍。故人能少驻,门径久蓬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