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苏门长啸

苏门长啸

晋书.阮籍传》:“籍尝于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后以“苏门长啸”为啸傲山林,表示高士情趣的典故。唐白居易《秋池独泛》诗:“严子垂钓日,苏门长啸时。”清蒲松龄《为安方猷与孙惠公启》:“苏门长啸,响生林谷之风;书案频吟,光照芸窗之雪。”


【典源】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裴松之注引晋·孙盛《魏盛春秋》曰:“ (阮) 籍少时尝游苏门山,苏门山有隐者,莫知名姓,有竹实数斛,臼杵而已。籍从之,与谈太古无为之道,及论五帝三王之义,苏门生萧然曾不经听。籍乃对之长啸,清韵响亮,苏门生逌(yóu) 尔而笑。籍既降,苏门生亦啸,若鸾凤之音焉。”《世说新语·栖逸》亦载。《晋书·阮籍传》:“籍尝于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籍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

【今译】 魏时阮籍曾登上苏门山,见到一位隐士 (一说为孙登),阮籍与他谈论上古无为之道,及五帝三皇之义,隐士似乎并不在意听。阮籍于是对他发出长啸。音韵清越响亮,隐士只是微笑,阮籍回去下到半山,听到山上的声音像鸾凤的鸣吟,震荡岩谷,原来是隐士之啸。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隐居旷怀,啸傲山林。

【典形】 半空鸾凤、半岭啸声、长啸发苏门、高士啸、鸾凤吟、鸾啸、苏门长啸、苏门啸、孙登啸、闻凤啸、啸向苏门、清啸苏门山、啸上苏门颠、长啸愧孙登、长吟感孙登、长啸作鸾音、阮籍长啸、逢苏门、孙登无语、山头学啸、苏门人。

【示例】

〔半空鸾凤〕 宋·陆游《次韵范参政书怀》之十:“剩欲舒怀答清啸,半空鸾凤愧孙登。”

〔半岭啸声〕 宋·陆游《林间书意》之二:“半岭啸声惊阮籍,要知天下有高流。”

〔长啸发苏门〕清·王夫之《夏日读史曳涂居闻松声》:“潮水孤琴传海岛,中峰长啸发苏门。”

〔高士啸〕 宋·陆游《玉芨斋书事》:“叔夜曾闻高士啸,孔宾岂待异人呼。”

〔鸾凤吟〕 宋·陆游《醉中作》:“清啸穿林鸾凤吟,草书落纸龙蛇走。”

〔鸾啸〕 唐·杨炯《群官寻杨隐居诗序》:“阮籍之见苏门,止闻鸾啸。”

〔苏门长啸〕 唐·白居易 《秋池独泛》:“严子垂钓日,苏门长啸时。”

〔孙登啸〕 明·袁宏道《梅花》之二:“花前乍许孙登啸,座上唯容靖节巾。”

〔闻凤啸〕 清·王夫之 《广遣兴》:“阮籍狂才闻凤啸,骆丞囚得伴蝉吟。”

〔啸向苏门〕 清·杨潮观《穷阮籍醉骂财神》:“有时节悲来泪向穷途洒,有时节兴来啸向苏门外。”


猜你喜欢

  • 铁门限笔

    源见“铁门限㈠”。指南朝 陈 智永禅师的书体。明王世贞《题凌中丞书〈金刚经〉跋》:“中丞凌公书此经,全用铁门限笔,圆熟有结体,得临池三昧。”【词语铁门限笔】  成语:铁门限笔汉语大词典:铁门限笔

  • 神器

    原指天下。《老子》:“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晋代王弼注:“神,无形无方也。器,合成也。无形以合,古文谓之神器也。”后多用以指帝位。汉代张衡《东京赋》:“巨猾閒

  • 吁俞

    同“都俞吁咈”。宋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 夏 商周之书。”【词语吁俞】   汉语大词典:吁俞

  • 邪叟

    源见“一钱太守”。本指汉时居住若邪山谷赠钱给刘宠的老人。泛指欢送的老人。南朝 梁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邪叟忘其西昃,龙丘狭其东皋。”【词语邪叟】   汉语大词典:邪叟

  • 弊屦

    源见“坠屦”。谓不可轻弃的故旧。《北齐书.高德政传》:“魏静帝曰:‘人念遗簪弊屦,欲与六宫别,可乎?’乃入与夫人嫔御以下诀别,莫不欷歔掩涕。”【词语弊屦】   汉语大词典:弊屦

  • 颖脱囊外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末稍,尖端)立见。今先生处胜(平原君名赵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指没有什么作为)也

  • 出师有名

    出师:出兵。有名:有正当理由。有正当理由进行征伐。也比喻有正当借口去干某事。语本《礼记.檀弓下》:“师必有名。”见“师出有名”。京剧《将相和》1场:“赵若献璧,乃惧怕我邦,不难臣服;若是不献,再去征讨

  • 景公钟

    参见:景钟

  • 八元

    《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孔颖达疏:“元,善也,言其善于事也。”相传上古时候,高辛氏八位有才德的

  • 南皮射雉

    参见:南皮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