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蚕丛鱼凫

蚕丛鱼凫

文选》卷四晋.左太冲(思)《蜀都赋》:“夫蜀都者,盖兆基于上世,开国于中古。”晋.刘逵注:“扬雄《蜀王本纪》曰:‘蜀王之先,名蚕丛、柏濩、鱼凫、蒲泽、开明,是时人萌,椎髻左言,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从开明上到蚕丛,积三万四千岁。’”

传说蜀地之王有“蚕丛”、“鱼凫”,皆为远古时代蜀国创始人。后遂为咏蜀地之典。

唐.李白《蜀道难》:“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典源】《太平御览》卷一六六引扬雄《蜀王本纪》曰:“蜀之先称王者有蚕丛、折权、鱼易、俾明,是时椎髻左衽,不晓文字,未有礼乐,从开明已上至蚕丛凡四千岁,次曰伯雍,又次曰鱼尾,尾田于湔山。”《文选·左思〈蜀都赋〉》刘逵注引前书曰:“蜀王之先,名蚕丛、 柏、 鱼凫、 蒲泽、 开明。”

【今译】 蚕丛、鱼凫 (一说名鱼尾)是远古传说中蜀地两位君王的名字,据说在他们那时候,蜀人梳着槌状的发髻,穿前襟向左边开的衣服,尚未有文字,也没有礼乐,从开明上溯至蚕丛有四千年。

【释义】 后以此典借指蜀地 (今四川)一带的上古君王、历史风物。

【典形】 蚕丛、蚕丛地、蚕丛鱼凫、鱼蚕。

【示例】

〔蚕丛〕 唐·李白《送友人人蜀》:“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蚕丛地〕 明·杨慎《六州歌头·吊诸葛》:“乌鹊惊飞,虎踞蚕丛地,炎焰重融。”

〔蚕丛鱼凫〕 唐·李白 《蜀道难》:“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鱼蚕〕 宋·苏轼《入峡》:“遗民悲昶衍,旧俗接鱼蚕。”


猜你喜欢

  • 象齿焚身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若吾子赖之,则晋国贰。诸侯贰,则晋国坏;晋国贰,则子之家坏。何没没也?将焉用贿!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春秋时郑国大夫子产闻知晋国大夫范宣子贪财

  • 蜀犬吠曰

    讥讽人少见多怪。唐代韩愈《与韦中立论师道书》:“蜀中山高雾重,见日时少,每至日出,则群犬疑而吠之也。”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

  • 天台桃径

    源见“刘阮天台”。指寻仙之路。清王夫之《瑞龙吟.别恨》词:“漫道天台桃径,重逢刘 阮,残红一片。”

  • 山阳夜笛

    同“山阳笛”。宋张炎《凄凉犯.过邻家见故园有感》词:“因甚忘归,谩吹裂、山阳夜笛。”

  • 为而弗恃

    意谓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 原是形容大自然的美德。 后也用以歌颂帝王之盛德。语出《老子》二章:“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隋书.北狄传.论》:“圣人奇谋潜运,神机密动,遂使

  • 粥饭僧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一:“邓州香严智闲禅师曰:‘……此生不学佛法也,且作个长行粥饭僧……’”《新五代史.李愚传》:“废帝亦谓愚等无所事,常目宰相曰:‘此粥饭僧尔!’以谓饱食终日,而无所用心也。”

  • 郤桂

    同“郤诜丹桂”。唐黄滔《祭司勋孙郎中》:“刘家则三嘏扬芳,马氏则五常擅美。故得数枝郤桂,交茂鸰原;一本田荆,分辉鸡树。”【词语郤桂】   汉语大词典:郤桂

  • 昌蒲花

    昌:通“菖”。菖蒲,也作“白菖蒲”。草名,多年生,长于水边,有香气,初夏开黄花。其根可以入药,其叶浸制药酒,饮之可避瘟气。据载南朝梁太祖萧顺之妻献皇后,姓张,名尚柔,范阳方城(今河北涿州)人。曾在室内

  • 黍熟黄粱

    源见“黄粱梦”。喻虚幻之事。清张岱《〈陶庵梦忆〉自序》:“今当黍熟黄粱,车旋蚁穴,当作如何消受?”

  • 积不相能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栾桓子娶于范宣子,生怀子。范鞅以其亡也,怨栾氏,故与栾盈为公族大夫而不相能。”后以“积不相能”指素来不和睦。《后汉书.吴汉传》:“〔谢躬〕南阳人,初,其妻知光武不平之,常戒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