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言不由衷

言不由衷

原作“信不由衷”,指双方协定并非出于内心诚意。后用为言不由衷,表示心口不一,所言非出至诚。平王东迁后,郑武公、郑庄公父子相继以诸侯供职王室,掌握实权。为了削弱郑国实力,周平王有时也让西虢公参预政事,郑庄公很不高兴。这时,周平王又害怕与郑国关系恶化而将自己太子和郑庄公太子互相交质于对方。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桓王即位,将国家政权完全交给西虢公,周、郑关系恶化并发生了战争。对此,左丘明评价说:“不是出自内心的信任,即使有了抵押品也没有什么益处。”

【出典】:

左传·隐公三年》:“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润溪沼沚之毛,苹蘩蕰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

【例句】:

三国魏·臧洪《答陈琳书》:“且以子之才,穷该典籍,岂将暗于大道,不达余趣哉!然犹复云云者,仆以是知足下之言,信不由衷,将以救祸也” 元·托托《宋史·何铸传》:“士大夫心术不正,徇虚以掠名,托名以规利,言不由中,而首尾向背。”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贾奉雉》:“实相告,此言不由中,转瞬即去,便受夏楚,不能复忆之也。”


主谓 衷,内心。说的话不是出自内心,即不是真心话。语本《左传·隐公三年》:“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清·龚自珍《对策》:“进身之始,~。”郑振铎《访笺杂记》:“说尽了从来不曾说过的无数恳托敷衍的话——有时还未免带些~ 的浮夸——一切都只为了这部《北平笺谱》。”△贬义。多用于说明表里不一的人。→虚词诡说↔心腹之言。 也作“言不由中”。


【词语言不由衷】  成语:言不由衷汉语词典:言不由衷

猜你喜欢

  • 齐邸歌鱼

    源见“冯驩弹铗”。谓希求知遇。宋 陈人杰《沁园春.送宗人景召游姑苏》词:“齐邸歌鱼,扬州跨鹤,风味浅深君自知。”

  • 迅雷不及掩耳

    见“疾雷不及掩耳”条。见“疾雷不及掩耳”。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这样,待明晨拂晓,便可以~之势,夺下无名高地,取得立足点。”【词语迅雷不及掩耳】  成语:迅雷不及掩耳汉语大词典:迅雷不及掩耳

  • 莼羹菰饭

    同“莼菜羹”。宋王之道《沁园春.和彦时兄》词:“纵荻花枫叶,强撩归思;有莼羹菰饭,归更何忧。”

  • 藩屏

    源见“藩垣”。比喻卫国的重臣。唐元稹《论教本书》:“选用贤良,树为藩屏。”《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十年》:“〔尉贤政〕曰:‘受凉王厚恩,为国藩屏。’”亦比喻边防重镇。《汉书.叙传下》:“建设藩屏,以强守

  • 谤消金

    源见“众口铄金”。形容毁谤为害之大。唐戎昱《送郑炼师贬辰州》诗:“误将瑕指玉,遂使谤消金。”

  • 闻鸡梦醒

    同“闻鸡起舞”。董必武《挽沈衡山先生》诗:“未因爱石心随转,每值闻鸡梦辄醒。”

  • 东山丝竹

    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语王右军曰:‘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后因以“东山丝竹”作为中年以后以丝竹

  • 何用浮名绊此身

    何必因虚浮的声名而把自己羁绊住! 古人厌弃功名之辞。语出唐.杜甫《曲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宋.韦骧《减字木兰花.止贪词》:“鸾坡凤沼,轩冕傥来何足道!存养天真,安用浮名绊此身!”

  •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万般:万种。下品:犹下等。 世上万种行业都是下等,只有读书这一行最为高尚。 旧时鼓吹“读书做官”,错误地把读书置于一切之上。语出宋.汪洙《神童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宋.无名氏《张协状元

  • 启予足,启予手

    启:开。 揭开衣衾看看我的脚和手。 古人用作临终的代称。语出《论语.泰伯》:“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朱熹集注:“曾子平日,以为身体受于父母,不敢毁伤,故于此使弟子开其衾而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