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诽谤之木

诽谤之木

大戴礼记.保傅》:“于是有进善之旌,有诽谤之木,有敢谏之鼓。”

史记.孝文本纪》唐司马贞《索引》注引《尸子》云:“尧立诽谤之木。”

淮南子.主术训》:“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

之木。”

据古史传说,尧舜之时,为了裨补缺失,广开言路,在桥梁边交通要冲之处,设立木牌供人书写谏言。或说设谤木于宫阙之外,供批评进谏者击打。后世沿习,遂以为常。

史记.孝文本纪》:“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幡,欲有进善言者,立于旌下而谈说),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招致)谏者。”《南史.梁武帝纪》:“天监元年,诏于公车府谤木肺石旁各置一函(注:公车府是主管宫庭警卫及臣民上书、官吏征召的官署。在谤林肺石旁设函,类似今之意见箱,凡吏民有议时政者,投于谤木函中;有举荐人才贤能者,投之于肺石函中。肺石,古时设于朝廷门外的石头。民有不平,可击石鸣冤,与后之堂鼓相类)。”


偏正 华表木。相传尧舜时在交通要道竖立木牌,让人在上面写意见,号为“诽谤之木”。《史记·孝文本纪》:“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所以通治者而来谏者。”△多用于谏言方面。


【词语诽谤之木】  成语:诽谤之木汉语词典:诽谤之木

猜你喜欢

  • 饮水

    《晋书.良吏传.邓攸传》:“元帝以攸为太子中庶子。时吴郡阙守,人多欲之,帝以授攸。攸载米之郡,俸禄无所受,唯饮吴水而已。……攸在郡刑政清明,百姓欢悦,为中兴良守。”晋.邓攸赴任吴郡太守,不受俸禄,自带

  • 浮查

    同“浮槎”。查,同“槎”。唐杜甫《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诗之三:“浮查并坐得,仙老暂相将。”【词语浮查】   汉语大词典:浮查

  • 啮雪

    同“啮雪吞毡”。元丁鹤年《自咏》诗:“啮雪心危天日远,看云泪尽岁时深。”【词语啮雪】   汉语大词典:啮雪

  • 蒙氏笔

    晋.崔豹《古今注.问答释义》:“牛亨问曰:‘自古有书契已来,便应有笔,世称蒙恬造笔何也?’答曰:‘蒙恬始造即秦笔耳。以柘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非兔毛竹管也。’”《艺文类聚》卷五十八引晋

  • 器识

    指人的器度及识见。《新唐书.裴行俭传》:“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致远:造诣。意思是先要靠器识,然后才是文学和技艺。【词语器识】   汉语大词典:器识

  • 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

    颂:同“诵”。 吟诵他的诗,不了解他的为人,可以吗? 意谓研究别人作品,必须了解作者为人,才能收到知人论世的效果。语出《论语.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清.刘熙载《艺概.诗概》:

  • 孟宗哭竹

    同“孟宗泣笋”。鲁迅《且介亭杂文.难行和不信》:“中国是改革过的了,孩子们当然早已从‘孟宗哭竹’、‘王祥卧冰’的教训里脱出。”【典源】 《太平御览》 卷九六三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孟宗字恭武,至

  • 诗圣

    诗中之圣,指唐代的大诗人杜甫。明代杨慎《升庵诗话》:“李白神于诗,杜甫圣于诗。”【词语诗圣】   汉语大词典:诗圣

  • 月明星稀

    明色明亮,星辰稀疏。 形容月夜景色。语出汉.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林语堂《无所不谈合集.谈海外钓鱼之乐》:“夜来时,月明星稀,海面灯光辉然,另是一番气象。”并列

  • 界破青山

    唐.徐凝《庐山瀑布》:“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唐.徐凝在咏庐山瀑布时,用界破青山来说明瀑布把山劈分两半,十分形象地刻画出瀑布从天而降的磅礴气势。后因用为咏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