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七洲洋

七洲洋

①即今广东珠海市东南之九洲列岛。《宋史·二王本纪》:南宋景炎二年(1277)“十二月丙子,昰至井澳,飓风坏舟几溺死,遂成疾。旬余,诸兵士始稍稍来集,死者十四五。丁丑,刘深追昰至七州洋,执俞如珪以归”。即此。

②即今海南省海南岛东北七洲列岛。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若欲船泛外国买卖,则是泉州便可出洋。迤里过七州洋。”《元史·史弼传》:“至元二十九年十二月,弼以五千人合诸军,发泉州……过七洲洋、万里石塘,历交趾、占城界。”元周达观《真腊风土记》:“自温州开洋行丁未针,历闽广海外诸州港口,过七洲洋,经交趾洋,到占城。”近一百多年来,中外学者误认为七洲洋即今西沙群岛,谭其骧《七洲洋考》始辨明此七洲洋指今海南岛东北之七洲列岛。

③南中国海的一部分。得名于海上七洲列岛(即今海南文昌县东北的七洲列岛)。宋、元、明记载中的七洲洋专指七洲列岛附近一带海面。清图籍中的七洲洋有广、狭二义:狭义沿袭明以前旧义,如成书于18世纪的《指南正法》、 《海录》等;广义则用以泛指北起海南岛东侧,南抵越南昆仑岛整个南中国海西部,见于18世纪的《海国闻见录》、19世纪的《瀛环志略》等。


(1)南中国海的一部分。得名于海上七洲列岛(即今海南省文昌市东北的七洲列岛)。宋、元、明史籍记载中专指七洲列岛附近一带海面。清代有广狭二义:狭义仍沿袭明以前旧义;广义则泛指北起海南岛东侧,南抵越南昆仑岛的整个南中国海西部。(2)《宋史·二王本纪》: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十二月丁丑,元将“刘深追昰(宋端宗)至七州洋”。“”、“洲”通用。一说与宋、元、明记载相同,指海南省东侧七洲列岛附近海面;一说即珠江口内今广东省珠海市东南九洲洋,“七”可能为“九”之误。


猜你喜欢

  • 宿城县

    隋开皇十六年 (596) 改须昌县置,属郓州。治所在今山东东平县西南宿城。大业初属东平郡。唐贞观八年 (634) 废。景龙三年 (709) 复置,属郓州。贞元四年 (788) 改为东平县。古县名。隋开

  • 曼飞龙塔

    又称飞龙白塔。在今云南景洪县西南勐龙镇北四里曼飞龙山上。建于清乾隆时期,系小乘佛教建筑,砖石结构,为八角金刚宝座塔,由大小九塔组成。主塔居中,挺立峭拔,通高16.29米; 八个小塔分列八角,通高 9.

  • 脱思麻路

    亦作图沙玛路。元置,属陕西行中书省。治所当在岷州 (今甘肃岷县)。《元史· 地理志》: 脱思麻路辖岷州、铁州、碉门鱼通黎雅长河西宁远等处宣抚司、礼店文州蒙古汉儿军民元帅府。辖境相当今甘肃岷县、礼县、文

  • 白道

    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北通武川大道。自古为河套东北地区通往阴山以北的交通要道。北魏末年,破六韩拔陵曾扼守于此,屡破魏军。《水经·河水注》:“芒干水(按:即今大黑河)又西南径白道南谷口,有城在右,萦带长城

  • 遮害亭

    在今河南浚县西南。《汉书·沟洫志》:哀帝初贾让献治河策,“今行上策,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决黎阳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在今河南省浚县西南、淇口之东、古黄河流经处。《汉书·沟洫志》:哀帝初,待诏贾让奏言

  • 普兰宗

    即布拉木达克喇城。宋代名布让。明为普兰。原西藏地方政府设普兰宗。1960年改设普兰县。“普兰”,藏语意为独毛。原西藏噶厦地方政府设,治今西藏自治区普兰县普兰。1960年撤销,改置普兰县。

  • 店埠河

    在今安徽肥东县西。《方舆纪要》 卷26庐州府合肥县: “店埠河在府东四十里。源出城北六十里园疃镇,流经此为店埠镇,又东流入巢湖。”

  • 岳公城

    在今湖北嘉鱼县东北。《方舆纪要》 卷76嘉鱼县 “沙阳镇” 条下: “县东北有岳公城,宋岳武穆征杨么于此筑城屯兵。”

  • 伊勒门站

    又作一而门。清置,故址在今吉林永吉县西伊勒们站村。《清一统志·吉林二》 “尼什哈站”条下:“蒐登站,又西南七十里至伊勒们站。”村名。在吉林省永吉县西部。属金家满族乡。人口890。满族占55%。曾是伊勒

  • 萨尔浒城

    后金努尔哈赤筑。在今辽宁抚顺县东萨尔浒山下。《清史稿·太祖纪》: 天命五年 (1620),“自界凡迁于萨尔浒”。在今辽宁省抚顺市东浑河南岸萨尔浒山下。后金天命五年(1620年)努尔哈赤自界藩城(在萨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