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三楚

三楚

①秦汉时将战国楚地分为西楚、东楚、南楚,合称为三楚。《史记·货殖列传》:“夫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此西楚也。……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也。……衡山、九江、豫章、长沙,是南楚也。”相当今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淮河流域。但南郡与淮北诸郡隔绝,不应同属西楚,项羽都彭城称西楚霸王,则彭城当属西楚。

②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127:“(楚)文王徙都郢,故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是为西楚。汉封元王交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市)是为东楚。又封厉王胥于广陵(今江苏扬州市)是为南楚。”此为后起之说,与秦汉时三楚之义不符。

③宋周羽翀著《三楚新录》载五代时马殷据长沙(今湖南长沙市),周行逢据武陵(今湖南常德市),高季兴据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因三国都在古楚地,故称为三楚。


(1)秦、汉时分战国楚地为三楚。《史记·货殖列传》以战国楚地为三楚。以淮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为东楚,衡山、九江、豫章、长沙为南楚。但南郡与淮北诸郡隔绝,不应同属西楚,项羽都彭城称西楚霸王,则彭城当属西楚。疑《货殖列传》有误。《汉书·高帝纪》注引孟康《音义》:“旧名江陵(即南郡)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西楚约当今淮河以北,泗、沂水以西;南楚北起淮、汉,南包江南;东楚跨江逾淮,东至于海。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引《太平寰宇记》谓“楚文王徙都于郢,故江陵是为西楚;汉封元王交于彭城,是为东楚;又封厉王胥于广陵,是为南楚”(今本无)。此为后起之说,与秦、汉时初义不符。(2)三国魏阮籍《咏怀》诗:“三楚多秀士。”王应麟《小学绀珠》“三楚”:“楚文王都郢,昭王都鄀,孝烈王都寿春。《文选》‘三楚多秀士’注。”(3)宋周羽翀《三楚新录》载五代时马殷据长沙,周行逢据武陵,高季兴据江陵事,因三国都在古楚地,故亦称“三楚”。


猜你喜欢

  • 梁德县

    南朝梁置,为梁德郡治。治所在今广东信宜县东北。隋开皇九年 (589) 属泷州,十八年(598) 改为怀德县。古县名。南朝梁置,治今广东省信宜市东北,为梁德郡治。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怀德县。

  • 青镇

    在今浙江桐乡市西北二十六里乌镇。为避南宋光宗赵惇讳,青墩镇省称青镇。

  • 五妇山

    在今四川梓潼县东北。《汉书·地理志》梓潼县:“五妇山,驰水所出,南入涪。”东晋常璩《华阳国志·汉中志》:梓潼县“有五妇山,故蜀五丁士所拽蛇崩山处也”。同书《蜀志》:“(秦)惠王知蜀王好色, 许嫁五女于

  • 龙见石

    在今海南省琼海市南。《方舆纪要》卷105琼州府乐会县:龙见石“在县西北十五里。状如龙首。山脊半里许皆黑石,崚嶒叠出,若龙鳞然。黎盃水绕其前”。

  • 白基山

    在今贵州晴隆县西三十二里。《方舆纪要》卷123安南卫: 白基山“巍峨挺秀,旁有削壁”。

  • 南垭场

    即今四川开县西南之南雅镇。清咸丰 《开县志》 卷3: 南垭场 “离城一百里”。

  • 绵 (緜) 竹县

    ①西汉置,属广汉郡。治所在今四川德阳市北黄许镇。明郭子章 《郡县释名》 四川卷上: 绵竹县 “以其地宜竹,故名绵竹”。《三国志·魏书· 邓艾传》: 景元四年 (263),邓艾率大军灭蜀汉,攻占江油后,

  • 三官堡

    明嘉靖三十年(1551)置,在今广西邕宁县西南。《方舆纪要》卷110南宁府宣化县:三官堡“在府西那梧村”。《清一统志·南宁府》:三官堡巡司“在宣化县西南一百八十里。明嘉靖三十年置堡设巡司,今因之”。在

  • 龙川郡

    隋大业三年(607)改循州置,治所在归善县(今广东惠州市东北五里)。辖境相当今广东罗浮山以东东江流域及螺河水流域以西、九连山以南至沿海地区。唐武德五年(622)复为循州。隋大业初改循州置,治归善县(今

  • 子云城

    即紫云城。在今四川犍为县东南二十五里子云山。《方舆纪要》卷72犍为县:紫云城“在县东南十五里,亦曰子云城。相传杨子云曾居此。宋宝祐中兵乱,筑城置戍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