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三阳镇

三阳镇

即今江苏海门市东六十里三阳镇。清光绪《海门厅图志》卷9有三阳镇。


(1)在江苏省海门市东部。面积40平方千米。人口3.7万。镇人民政府驻三阳,人口1万。传有扬州、徽州、宁波三户客商在此开店,为使经商兴旺发达,取“三阳开泰”之意而名。1949年为三阳乡,1957年南阳、占先、启珍、同济等乡并入。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为乡,1986年置镇。产稻、小麦、棉花、玉米、豆类等。有纺织、电子、机械、化工、建材、玩具等厂。常聚等公路经此。(2)在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东北部。面积104平方千米。人口4.1万。镇人民政府驻三阳,人口3110。因三条小溪汇于村西,雨季河水汪洋,名三洋。后建南北向三孔石桥,朝阳斜射,水中现三日影,遂称三阳桥。村以桥名。1949年设三阳等乡,1958年设三阳公社,1983年改乡,1992年改设镇。为市粮食重点产区,特产蓖麻、夏布。有酌江水库。有煤矿及水泥、砖瓦、塑料、夏布、建筑、食品、酿酒等厂。有夏布批发市场。320国道和三水、三杨等公路经此。(3)在湖北省京山县北部、高关水库东北侧。面积234平方千米。人口3.52万。镇人民政府驻三阳,人口 2670。传其地有太阳山、太阳石、太阳寺,故名三阳。解放初为第五区。1958年属宋河公社,1975年设三阳公社。1984年置三阳镇。大富水流经全境,大部为山地丘陵。主产稻。盛产香菇、板栗、银杏。有机械、家具、油漆、橡胶、鞭炮、服装、印刷等厂。有公路通新市。古迹有王匡、王凤领导的绿林军屯兵之地三王城遗址。(4)在陕西省平利县西北部。面积182平方千米。人口1.7万。镇人民政府驻泗王庙,人口750。1996年朝阳、湖河、良西三乡合置三阳镇。主产玉米、小麦、稻,盛产茶叶、木耳、生漆、蚕茧、烤烟、芝麻、花生、苎麻及木材。为附近农副产品集散地。有公路接316国道。


猜你喜欢

  • 炮 (礮) 台 (臺) 市

    即今广东揭东县东南炮台镇。旧属揭阳县,清设巡司于此。

  • 雷坛 (壇)

    在今湖南祁阳县西。《方舆纪要》 卷81祁阳县 “三吾驿” 条下: “又雷坛,在县西七里。其地山岩高数十丈,可容百余人。洞南有石门。又南数十步石岩通窍,泉涌其下。昔尝建道观于此,因名。”

  • 弗思木城古佛陵站

    明置,在今黑龙江省桦川县东北宛里城。明《辽东志》卷9:海西东经水陆城站有“弗思木城古佛陵站”。

  • 浯水堰

    在今山东安丘市东南。《元和志》 卷11密州辅唐县: 浯水堰 “《三齐记》 曰: ‘昔者堰浯水南入荆水,灌田数万顷’。今尚有余堰,而稻田畦畛存焉”。

  • 武头山

    在今江西宁都县东。《舆地纪胜》 卷32赣州: 虎头山 “在宁都县。初名虎头,后避唐讳,改为武头山”。《方舆纪要》 卷88赣州府宁都县:武头山在 “县东四十里。发脉闽中,盘据数十里”。

  • 鸡鸣峡

    在今四川涪陵市西龟龙关。《水经·江水注》:江水“东至黎乡,历鸡鸣峡”。《元和志》卷30涪州:“鸡鸣硖山在县西十五里。先主时,涪陵人反,蜀将邓芝讨焉,至鸡鸣硖。”

  • 榆枣关

    明置,故址在今山西盂县北八十里御枣口村。《方舆纪要》 卷40盂县: “榆枣关在县东北一百十里,路亦通平山县,滹沱河所经也。”

  • 静宁县

    ①1913年降静宁州置,属甘肃泾原道。治所即今甘肃静宁县。1927年直属甘肃省。②1940年冬晋绥边区由静乐县析置,治杜家村(今山西静乐县东北杜家村镇)。1945年9月撤销,并入静乐县。(1)旧县名。

  • 到刺山水

    又名金河。在今河北蔚县东。《水经·㶟水注》: 到刺山水 “出到刺山西, 其水北流, 径一故亭东,西北注连水。连水又北径当城县故城西,又径故代东而西北流注祁夷水”。即此。

  • 西周国名。在今河南濮阳县西南。《逸周书·作雒篇》:“武王克殷,乃立王子禄父俾守商祀,建管叔于东,建蔡叔、霍叔于殷,俾监殷臣。”晋孔晁注:“东谓卫。”古国名。在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逸周书·作雒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