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松州
唐武德六年(623)改江州置,治所在宜都县(今湖北枝城市)。辖境相当今湖北枝城市地。贞观八年(634)废。
唐武德六年(623年)改江州置,治宜都县(今湖北宜都市)。贞观八年(634年)废。
唐武德六年(623)改江州置,治所在宜都县(今湖北枝城市)。辖境相当今湖北枝城市地。贞观八年(634)废。
唐武德六年(623年)改江州置,治宜都县(今湖北宜都市)。贞观八年(634年)废。
清雍正十一年 (1733) 升徐州置,属江苏省。治所在铜山县 (今江苏徐州市)。辖境相当今江苏新沂、宿迁以西,及安徽砀山、萧县地。1912年废。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升徐州置,治铜山县(今江苏徐州
在今山西襄汾县西北襄陵镇北。《方舆纪要》卷41襄陵县:灰泉在“县(今襄陵镇)北二里。……引流溉田,下流注于汾河”。
在今河南桐柏县东十里。《方舆纪要》 卷51桐柏县: 高老山 “一名栲栳山。一名高乐山,皆高老之讹也。峰峦峻起,高出群山”。
1944年升沐爱镇置,属四川省。治所即今四川筠连县东南沐爱镇。“沐爱”为彝语姓氏“木乃”译音转写。1950年改为沐爱县。1951年撤销并入高县。1954年划归筠连县。1944年由高县析置,治今四川省筠
即八普。察合台汗国属地。在今乌兹别克斯坦纳曼干西南纳伦河北岸。
即今四川峨边彝族自治县(沙坪镇)。明置巡司于此。《方舆纪要》卷72峨眉县“靖彝堡”条下:“中镇亦在县西南, 临中镇河, 明初置巡司于此。”后移巡司于大围山(今峨眉山市西南大为镇)。
亦作周里场。即今四川安岳县西南九十里周礼镇。接资中界。清彭遵泗 《蜀碧》 卷1: 明崇祯十三年 (1640),张献忠义军入蜀,“ (万) 元吉自间道走射洪,遏蓬溪以待贼。时贼屯安岳周里场,知官军至,宵
在今江苏宝应县南二十里槐楼村。运河所经。明、清置巡司于此。古镇名。在今江苏省宝应县南。明、清置巡检司于此。
在今云南大姚县北。《方舆纪要》卷116大姚县:大姚河“在县北。源出书案山,流经县西北,合铁索箐之水,又南流至县西南,合姚州小桥村之水,又东流绕县南,复东北会于青蛉河”。
在今广西岑溪县南大隆镇附近。明万历中,督臣凌云翼于大峒镇设参将,筑城驻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