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东海郡

东海郡

①秦置,治所在郯县(今山东郯城县北门外)。楚、汉之际为郯郡,西汉仍为东海郡。辖境相当今山东费县、临沂市和江苏赣榆以南, 山东枣庄市、江苏邳县以东和江苏宿迁、灌南以北地区。东汉以后属徐州,缩小。三国魏黄初中改东海国,西晋复为东海郡。南齐移治涟口县(今江苏涟水县),后改北东海郡。

②东晋元帝初,割吴郡海虞县之北境侨置,治所在今江苏常熟市北。穆帝永和中改为南东海郡。移治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南朝梁天监元年(502)改为南兰陵郡。陈永定二年(558)复曰东海郡。隋开皇九年(589)废入常熟县。

③南朝宋泰始五年(469)侨置,治所在襄贲县(今江苏涟水县北)。齐改名北东海郡。

④北魏置,治所在今江苏新沂市南㟃峿镇。南朝梁武帝时改为北海郡。

⑤东魏武定七年(549)改北海郡置,治所在安流县(今江苏连云港市东南)。辖境相当今江苏连云港市云台山一带。隋开皇初废。

⑥隋大业初改海州置,治所在朐山县(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海州镇)。辖境相当今江苏东海、沭阳、涟水等县以东、淮河以北地区。唐武德四年(621)复改海州。天宝元年(742)又改为东海郡,辖境南部缩小。乾元元年(758)复为海州。


(1)秦置,楚、汉之际也称郯郡,治郯县(今山东郯城县北)。西汉辖境相当今山东省临沂市、费县和江苏省赣榆县以南,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邳州市以东,江苏省宿迁市、灌南县以北地区。东汉以后缩小。南朝齐移治连口(今江苏涟水县),并改名北东海郡。(2)东晋元帝初割吴郡海虞县(今江苏常熟市)北境侨置。属徐州。永和中移治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南朝宋元嘉八年(431年)改名南东海郡。(3)北魏置,治㟃峿戍(今江苏宿迁市北垌镇)。属徐州。南朝梁废。(4)南朝宋泰始五年(469年)侨置,治今江苏省涟水县。北齐改名北东海郡。(5)东魏武定七年(549年)改北海郡置。治安流县(今江苏连云港市东南)。属海州。辖境相当今江苏省连云港市云台山一带。隋开皇初废。大业初改海州复置,治朐山县(今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辖境相当今江苏省东海、沭阳、涟水等县以东,淮水以北地区。唐初改为海州,天宝、至德时又曾复改东海郡。


猜你喜欢

  • 两湖

    地区名。宋有荆湖南路、荆湖北路,合称“两湖”,相当于今湖南全境及湖北大部分地区。清代建有湖南、湖北两省,也合称“两湖”。即今湖南、湖北两省地。地区名。宋有荆湖南路、荆湖北路,合称“两湖”,相当于今湖南

  • 闽上省

    1933年11 月由中华共和国 (福建人民政府) 置,省会在南平县 (今福建南平市)。辖境相当今福建建宁、将乐、沙县、尤溪、南平、建瓯、政和等县市以北、以西地。同年12月改为延建省。

  • 蛇渊囿

    在今山东肥城市东南。《春秋》: 定公十三年 (前497),“夏,筑蛇渊囿。” 《水经· 汶水注》: “蛇水又西南径铸城西,《左传》 所谓蛇渊囿也。故京相璠曰,今济北有蛇丘城,城下有水,鲁囿也。”

  • 淮南西路

    简称淮西路。北宋太平兴国元年 (976)分淮南路西部置,至道三年 (997) 复与淮南东路合为淮南路,熙宁五年 (1072) 又分淮南路西部置,治所在寿州 (今安徽凤台县)。辖境相当今安徽凤阳、和县以

  • 高塘市

    即今江西吉安县南高塘乡。清光绪《庐陵县志》 卷3: 高塘市“在县西 (南) 三十里”。

  • 拱面山

    在今云南鹤庆县西北五里。《方舆纪要》卷117鹤庆军民府: 拱面山 “山高百仞,一峰拱向郡治,林峦环映,阴晴异态”。

  • 许县

    秦置,属颍川郡。治所在今河南许昌市东三十六里古城。东汉建安元年(196),曹操迎献帝由洛阳徙都于此。三国魏黄初二年(221)改为许昌县。古县名。本春秋许国。秦置县,治今河南省许昌市东。属颍川郡。西汉不

  • 圈糯

    即今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东北九十里谦六彝族乡驻地谦糯。清嘉庆时置圈糯土千总。光绪十三年 (1887) 于此置镇边厅,十八年 (1892) 迁勐朗坝(今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 徐州市

    1945年析铜山县置,属江苏省。治所即今江苏徐州市。简称徐。在江苏省西北部、京沪和陇海两铁路交点。面积1.12万平方千米(市辖区1037.7平方千米)。人口908.6万(市辖区167.3万)。辖云龙、

  • 淮海府

    明太祖丁酉年 (1357) 改扬州路置,治所在江都县 (今江苏扬州市)。辖境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北,宝应以南、仪征以东地。公元1361年改为维扬府。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以扬州府改名,治江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