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都
①东汉迁都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称为东都;称原西汉旧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为西都,合称两都。班固有《两都赋》。
②唐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自显庆二年(657)建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为东都,与长安合称两都。
③五代梁以开封府和河南府为东、西两都。
(1)东汉都雒阳,称为东都,以西汉旧都长安为西都,合称两都。班固有《两都赋》。(2)唐都长安,自显庆二年(657年)建洛阳为东都后,与长安合称“两都”。(3)五代梁以开封府和河南府为东、西两都。
①东汉迁都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称为东都;称原西汉旧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为西都,合称两都。班固有《两都赋》。
②唐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自显庆二年(657)建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为东都,与长安合称两都。
③五代梁以开封府和河南府为东、西两都。
(1)东汉都雒阳,称为东都,以西汉旧都长安为西都,合称两都。班固有《两都赋》。(2)唐都长安,自显庆二年(657年)建洛阳为东都后,与长安合称“两都”。(3)五代梁以开封府和河南府为东、西两都。
在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西部,位于广雅滩南12海里。南北长9.6公里,东西宽3.7公里。水深在10—37米之间,珊瑚滩底清晰可见。1935年公布名称为格棱泽滩。1947年改名李准滩,以纪念清末广东水师提督
北宋熙宁四年 (1071) 废宜宾县置,属僰道县。在今四川宜宾县西北八十六里蕨溪镇北宣化坝。宣和元年 (1119) 改置宣化县。
①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分扬州置,治所在会稽郡(今浙江绍兴市)。辖境相当今浙江钱塘江干流以南全部和安徽黄山市。永光元年(465)废。梁普通五年(524)复置,太平元年(556)又废。陈天嘉三年(56
辽北境部族,属西北路招讨司。即蒙古诸部中之札剌亦儿部。据《史集·部族志》 记载,游牧于斡难河(今蒙古国鄂嫩河)、怯鲁连河(今克鲁伦河)地区。《史集·成吉思汗纪》:扎剌亦儿部在怯鲁连河,契丹发兵讨之,破
1943年由上果洛地区析置,驻茶郎寺 (在今青海玛多县东南)。1946年裁撤。1943年由上果洛地区析置,治今青海省玛多县东南茶郎寺。1946年撤销。
又名垓下聚。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一说在今河南鹿邑县境。《史记· 项羽本纪》: 汉高帝五年 (前202),楚、汉两军在垓下决战,项羽大败。张守节 《正义》: “垓下是高冈绝岩,今犹高三四丈,其
即今浙江常山县治。自唐广德二年(764)以来为常山县治。(1)在浙江省常山县中部偏南。县人民政府驻地。面积21.6平方千米。人口3.4万。镇人民政府驻天马,人口3万。唐初设常山镇巡检署。1936年分设
一名南海子。又名草海。即今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西南草海。清爱必达《黔南识略》卷26威宁州:“八仙海子在城西南十里。列石八,如人状。”故名。即“草海”。
在今湖北恩施市南。《方舆纪要》卷82施州卫“黄连溪”条下:“巴公溪亦在卫南。其源一出药山,一出城南三十里鼓楼山,合于翠涛山,下至城南二里入清江。”
1932年改泸水行政区置,直属云南省。治所即今云南泸水县。1951年改泸水县。1935年由云龙县属泸水行政区改置,治鲁掌街(今云南泸水县鲁掌镇)。1949年改设泸水设治区。1952年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