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平山
在今浙江余杭市西。《寰宇记》 卷93盐官县: “ (临平) 湖在临平山南。” 宋 《淳祐临安志》卷9: 临平山,“ 《祥符经》 云: 去仁和县旧治五十四里。山高五十三丈,周围十八里……山上有塔,有龙洞、砺洞,有天井,下有东岳庙、景星观,峙立两旁”。《方舆纪要》 卷90仁和县: 临平山 “府东北六十里。山周十八里。平旷逶迤,无崇冈修阜,其巅一名丘山”。唐张祜有 《寓居临平山下》诗。
在今浙江余杭市西。《寰宇记》 卷93盐官县: “ (临平) 湖在临平山南。” 宋 《淳祐临安志》卷9: 临平山,“ 《祥符经》 云: 去仁和县旧治五十四里。山高五十三丈,周围十八里……山上有塔,有龙洞、砺洞,有天井,下有东岳庙、景星观,峙立两旁”。《方舆纪要》 卷90仁和县: 临平山 “府东北六十里。山周十八里。平旷逶迤,无崇冈修阜,其巅一名丘山”。唐张祜有 《寓居临平山下》诗。
战国魏邑,即今山西武乡县西北故城镇。《水经·浊漳水注》 引 《竹书纪年》: 梁惠成王十二年(前359),“郑取屯留、尚子、涅”。古邑名。战国魏邑。即今山西省武乡县西北故城镇。《古本竹书纪年》:周显王十
在今广西灵川县东北三街镇西南二里。《方舆纪要》 卷107灵川县: 高镇山在 “县西南二里。古名大象峰,一名大藏。其下有潭,横浸山腹,名象潭。其形三折,又名之潭。宋宝祐间改名高镇岭。元至正间,大藏山崩,
唐天宝元年 (742) 改辰州置,治所在沅陵县 (今湖南沅陵市)。辖境相当今湖南沅陵、吉首、溆浦等市县地。乾元元年 (750) 复为辰州。唐天宝元年(742年)改辰州置,治沅陵县(今属湖南)。辖境相当
即折泉水。在今山东五莲县西。《水经·潍水注》: 析泉水 “出析泉县北松山,东南流径析泉县东,又东南径仲固山,东北流入于潍”。
俗称郡贝子旗。即和硕特北右翼旗。在今青海刚察县北。
在今福建南靖县西。《方舆纪要》 卷99南靖县: 海子潭在 “县西三里。深渡、涌口二溪汇流于此,磨石、宝珠两峰对峙如壁,潭潴其间,渊深不测,引流东出,水口若门。《志》 云,涌口溪自县北金山南流,经海子潭
北宋置,属飞乌县。即今四川中江县西南兴隆镇。清光绪 《潼川府志》卷4: 龚市镇 “在县南六十里。乾隆时改名兴隆场”。
春秋郑地。在今河南郑州市东南。《左传》:宣公元年(前608),“楚蒍贾救郑,遇于北林”。即此。
明永乐七年 (1409) 置,属奴儿干都司。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黑龙江下游格林河流域。后废。明永乐七年(1409年)三月置,治所不详。辖境约今俄罗斯黑龙江下游格林河流域。
在今四川叙永县东北十里红崖山。《明史·四川土司传二》:天启间,讨奢崇明之乱,“进克其(永宁)城,降贼二万。复进拔红崖、天台诸囤寨,降者日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