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仁和镇

仁和镇

①北宋置,属蓬溪县。在今四川蓬溪县南二十里。《清一统志·潼川府二》 “利国镇”条内:“又仁和镇,在(蓬溪)县南二十里。”

②在今江苏滨海县西北。旧属阜宁县,清时设苇荡右营守备驻此。


(1)在北京市顺义区中部、潮白河西侧。区人民政府驻地。面积64平方千米。人口5.7万。镇人民政府驻顺平西路,人口4.4万。唐天宝年间始建城廓,为顺州、怀柔县治所。明洪武元年(1368年)为顺义县治所。1928年始建镇,称仁和镇。1958年设城关镇公社,1970年析为城关镇、马坡、平各庄三公社。1975年城关镇公社又析为城关镇、南法信二公社。1983年改设城关乡,1987年置镇。1990年平各庄乡并入,改名为顺义镇。1998年改设仁和地区办事处,2000年改置仁和镇。主产小麦、玉米。有服装、食品、建材、电子等厂。北京市橡胶二厂、燕京啤酒厂等驻此。京承铁路纵贯镇域并设站。101国道和顺通、京平、顺沙等公路经此。古迹有唐土城城墙遗址;城关二中为孔庙遗址,今存元碑2通。(2)在江苏省洪泽县东部,东接金湖县。面积133.8平方千米。人口2.8万。镇人民政府驻仁和集,人口 4100。明初兴集,传有兄弟俩在此经商,礼貌待客,生意兴隆,称兄和集。原址在今沈庄。因地狭窄,后迁今址,改今名。1949年设仁和镇,1957年改乡,1958年改公社。1968年改名人河公社,1981年复名仁和公社,1983年复乡,1987年置镇。产稻、小麦、油菜籽等。盛产鱼类。有农机、建材、编织、食品等厂。淮金公路经此。纪念地有新四军四师军政会议会址。苏皖边区人民政府曾在此创建军政江淮大学。(3)在江西省峡江县北部、赣江西北岸。面积132平方千米。人口1.3万。镇人民政府驻仁和圩,人口7600。传驻地村为胡家官吏置地所建,用其地仁和县为圩名。镇以村名。1950年属仁和等乡,1958年设仁和公社,1984年改乡,1993年改设镇。产稻、花生、瓜子、芝麻、烤烟等。有石英开采和加工、木器、服装等厂。为县北农贸集市。赣粤高速公路经此,有公路通新峡公路。(4)在山东省高密市中部偏北。面积94.8平方千米。人口3.4万。镇人民政府驻仁和庄,人口 8000。清初立村,因居河边,取“仁义”意,改称仁河庄,清末多姓集居,为勉其仁爱和睦,更今名。1949年为顺河区,1951年改为第七区,后复称顺河区。1956年改称仁和区。1958年改为仁和乡;同年与关爷庙乡、蔡家站乡合并,成立东风公社。1959年改称康庄公社。1962年从康庄公社析出,设仁和公社。1984年划出15个大队归咸家乡,建仁和乡。1994年撤乡设镇。2001年咸家乡并入。北胶新河、小辛河、小康河、柳沟河流经。主产小麦、玉米、大豆、高粱、甘薯,盛产棉花。有针织品、砖瓦、皮件、农业机械制造、工艺品等厂。高周公路经此。(5)在河南省潢川县南部。面积94平方千米。人口3.6万。镇人民政府驻仁和,人口2670。始名人和,后演变为今名。1958年设仁和公社,1983年改乡,1994年改置镇。产竹、木、茶叶、板栗和红花草。有砖瓦、陶瓷、织席等厂。为潢川、商城二县交界处贸易集市。106国道经此。有潢川县苏维埃政府旧址。(6)在湖南省宁远县中部。面积83.5平方千米。人口3.3万。镇人民政府驻仁和圩,人口1660。1917年立圩,建有天、地、仁、和四条小街,以“仁”、“和”名圩。1950年属社福山乡,1952年更名仁和乡。1958年属卫星公社,1961年改仁和公社,1982年改乡。1995年李家铺乡并入,建仁和镇。主产稻、烟草、甘薯、甘蔗。有石灰场、农机修配厂和铜矿。设有圩场,交易以竹、木制品和茶叶、烟草、耕牛为主。永宁公路经此。(7)在四川省西充县西部。面积51平方千米。人口3.4万。镇人民政府驻仁和,人口4800。以仁义和睦而名。1949年为仁和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改乡,1985年置镇。1992年凤和乡划入。产棉花、蚕茧和土烟。有鞭炮、农机、粮油加工、针织、酿酒、铁木加工等厂。鞭炮、焰火制作历史悠久。西盐公路经此。(8)在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中部。区人民政府驻地。面积42平方千米。人口2.3万。镇人民政府驻仁和,人口1.7万。于清乾隆年间兴集,取仁义相待、和睦相处之意命名。1949年为仁和乡。1961年为仁和公社,属云南省永红县,1965年改属四川省渡口市。1980年置仁和镇。1981年改属攀枝花市仁和区。主产蔬菜。有陶瓷、食品加工、砖瓦等厂。市农科所、地震观测中心设此。成昆铁路、渡口铁路支线和仁永、仁华公路经此。(9)在四川省射洪县东端。面积76平方千米。人口4.2万。镇人民政府驻仁和,人口7930。始建于明,清雍正时重建。取仁义和睦之意命名。1951年为仁和乡,1958年为仁和公社,1983年社改乡,1985年置仁和镇。1992年永平、太宗、广生三乡并入。盛产蚕茧。有缫丝、制盐、酿造、丝毯、榨菜、机砖等厂。为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射蓬、射西、射盐公路经此。(10)在四川省梓潼县东南部。面积56平方千米。人口1.2万。镇人民政府驻仁和场,人口2400。清乾隆时建场,取仁义和睦之意命名。1950年为仁和乡,1958年为仁和公社,1981年改为金宝公社。1983年改金宝乡,1990年改为仁和乡,1992年置镇。有印刷、农药器械、水泥制品、粮油加工、食品加工等厂。县东南农副产品集散地。梓盐等公路经此。(11)在云南省永胜县东部。面积455.3平方千米。人口2.3万。镇人民政府驻仁里街,人口近4000。因驻仁里街,以嘉言祈福命名。清名苗力,又作苗里。1913年改仁里。曾设县佐于此,后废县佐改置仁里镇,后名仁里街。1950年为永胜县二区。1958年称仁和区,1960年改公社,1962年复区。1968年复称公社,1984年称仁和区,1988年置仁和镇。产稻、玉米、小麦、蚕豆、油菜籽、烤烟、甘蔗、茶叶、龙眼等。有电站。丽攀公路经此。名胜有高寨仙人洞。(12)在云南省镇雄县东部。面积38.2平方千米。人口1.6万。镇人民政府驻仁和,人口910。曾名绷人坳、玻璃坳。1952年设乡,以政得民心,民得乐业,改名仁和。1950年属镇雄县三区(母享),1953年属母享区,1955年属茶木区(倮着),1956年属坡头区。1958年属坡头公社,1961年改区,1970年改公社,1984年又属坡头区。1988年设仁和镇。产玉米、小麦、马铃薯、烤烟。有炼硫、采煤等厂矿。有云贵两省边民贸易集市。有公路西接毕镇公路。(13)在云南省马关县中部。面积191.5平方千米。人口3.2万。镇人民政府驻仁和,人口1580。镇区沿白泥塘坡北麓分布。清乾隆年间建集市,取仁义和气之意命名。1930年为马关县中心区辖地。1931年属一区,1934年为二区,1940年设永仁乡,1950年为四区。1969年为仁和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设镇。产玉米、稻、大豆、小麦、甘蔗、三七等。为县内粮食主产区。有林场、钨砂厂、铁业社及建筑、运输等企业。砚河公路经此。东有烈士陵园。


猜你喜欢

  • 大南山

    ①在今广东潮阳县南,与普宁、惠来二县交界处。《清一统志·潮州府》 “南山”条引《广东通志》:“铁山西十里曰大南山, 东溪之水出焉。”1929年彭湃在此建立惠潮普苏维埃政府。②在今四川纳溪县东南高洞乡南

  • 白马寺

    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西三里。东汉永平十一年(68)建,为中国最早佛寺之一。《魏书·释老志》:“孝明帝夜梦金人,项有日光,飞行殿庭。乃访群臣,傅毅始以佛对。帝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使于天竺,写

  • 白山

    ①即白庙儿山。在今河北沽源县南。《后汉书·乌桓传》:建武二十一年(45),“乌桓与匈奴连兵为寇,代郡以东尤被其害。……其在上谷塞外白山者,最为强富”。《资治通鉴》:唐开元二十年(732),幽州节度使赵

  • 庄安场

    在今辽宁庄河市南。民国间以庄河与安风两盐场合并改名庄安场。1924年又改为庄河场。

  • 垫江县

    ①战国秦置,属巴郡。治所即今四川合川市。《后汉书·岑彭传》: 建武十一年 (35),伐公孙述,“ (岑) 彭到江州,以田戎食多,难卒拔,留冯骏守之,自引兵乘利直指垫江”。即此。东汉建安六年 (201)

  • 柏庙山

    亦名柏茂山。在今四川简阳市北。《新唐书·地理志》 阳安县: “有柏庙山。” 《清一统志 ·成都府一》: 柏茂山,“ 《旧志》: (柏庙山) 今曰柏茂山,在州东北八十里。峰峦卓立,为群山之首。盖庙茂声近

  • 飞霞山

    在今江西高安市西北。《元丰九域志》卷6:筠州高安县有飞霞山。

  • 马村

    ①即今山西文水县西南马村。北宋靖康元年(1126),金人围太原,张灏自辽州援太原,同折可求至文水县上贤村、马村下寨,即此。②在今山东汶上县北。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陈兆举所率大刀会曾在此攻打教堂。

  • 白崖堡

    在今甘肃清水县西。《资治通鉴》:东晋义熙六年(410),夏赫连勃勃“寇陇右,破白崖堡,遂趣清水”。在今甘肃省清水县西。东晋义熙六年(410年),十六国夏赫连勃勃寇陇右,破白崖堡,即此。

  • 大黄江

    亦名黄江。指今越南红河下游。元黎崱《安南志略》卷1:“大黄江,至元甲申,官军破安南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