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中场
在今江苏海门市东北。《方舆纪要》卷23海门县“余东场”条下:“余西场在州东五十里,又东二十里为余中场。”后并入余西场。民国初复以余东场并入,改余西为余中,即今江苏通州市东南余西乡。
在今江苏海门市东北。《方舆纪要》卷23海门县“余东场”条下:“余西场在州东五十里,又东二十里为余中场。”后并入余西场。民国初复以余东场并入,改余西为余中,即今江苏通州市东南余西乡。
即丹山。在今山东临朐县东三十六里。《史记·封禅书》:“黄帝封东泰山,禅凡山。”《汉书·地理志》琅邪郡朱虚县:“凡山,丹水所出,东北至寿光入海。”疑凡山为丸山之讹。古山名。凡,或作丸。在今山东省临朐县东
亦名榆林镇。明九边之一。初治绥德州(今陕西绥德县),成化七年(1471)移治榆林卫(今陕西榆林市)。此后通称榆林镇。防地东至黄河,西达定边营(今陕西定边县)。分为东、中、西三路。清雍正二年(1724)
亦作立登三坝。在今四川理塘县西南格则乡西南。为打箭炉至西藏南路驿站之一。清乾隆《卫藏通志》卷4:“喇嘛丫至二郎湾尖,三坝塘宿。”民国贺觉非《西康纪事诗本事注》:“自理化西行,经公撒塘、拉尔塘、喇嘛丫、
本海阳县地。1941年设牟海县驻此。1945年改名乳山县。1993年改设乳山市。
一名达隆宗。即今西藏浪卡子县东南打隆。藏语意为虎乡。1960年改设打隆县。1964年撤销,并入浪卡子县。
①南齐置,属广熙郡。治所在今广东罗定市境。隋废。②北周置,属离石郡。治所在今山西离石县境。隋开皇初属石州,大业初废。③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析长沙县玉潭镇置,属潭州。治所即今湖南宁乡县。明《寰宇通
东晋咸和年间平北将军平州刺史慕容皝建,在今辽宁建平县东北牤牛河南。《晋书·慕容皝载记》: 东晋咸和八年 (333) 慕容皝讨宇文逸豆归,军于广安,“逸豆归惧而请和,遂筑榆阴、安晋二城而还”。胡三省注
在今广东顺德市北二十五里。据 《清一统志·广州府》 “都宁巡司” 条引 《旧志》: “县北二十五里为都宁砦。宋祥兴末,有南海人苏由义自崖山归,奉赵氏后名旦者都于所居之西山,逾月旦卒,由义葬之山北。”
明洪武初置,属播州宣慰司。治所即今贵州瓮安县西北瓮水司。万历二十九年(1601) 改置瓮安县。
在今甘肃泾川县东。《晋书·刘曜载记》:东晋大兴二年 (319),“黄石、屠各、路松多起兵于新平、扶风,……松多下草壁,秦陇氐羌多归之”。三年,“曜进攻草壁,又陷之,松多奔陇城,进陷安定”。皆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