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均州

均州

①西魏废帝三年(554)改恒州置,治所在今湖北随州市西南均水一带。北周天和二年(567)废。

②隋开皇五年(585)改丰州置,治所在武当县(今湖北丹江口市西北关门岩北)。《寰宇记》卷143均州:“因界内均水为名。”大业初废。唐武德复置,显庆四年(659)移治今丹江口市西北关门岩东旧均县城。天宝初改为武当郡,乾元初复为均州。辖境约当今湖北丹江口、十堰二市和郧县地。元属襄阳路。明属襄阳府。1912年改为均县。


隋开皇初置,治武当县(今湖北丹江口市西北)。以境内均水为名。大业初废。唐武德元年(618年)改武当郡复置。贞观元年(627年)又废。八年复置,仍治武当县。辖境约当今湖北省十堰、郧县、郧西、丹江口等市县西北部及陕西省白河县等地。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武当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均州。属山南东道。其后辖境渐小。两宋属京西南路。元属襄阳路。明、清不辖县,属襄阳府。1912年改为均县。


猜你喜欢

  • 杉阳

    即今云南永平县西南杉阳街。民国时设县佐。

  • 台湾铁路纵贯线

    又称西干线。从基隆至高雄。全长408.5公里。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建成。

  • 渠坝堡

    明成化四年 (1468) 置,属泸州卫。在今四川纳溪县南渠坝乡。《方舆纪要》 卷72泸州卫 “江门堡” 条内: “渠坝堡在卫西北百八十里,即纳溪县之渠坝驿也。……分拨卫兵戍守。”

  • 色拉山

    在今西藏拉萨市北十里。清乾隆《卫藏通志》卷3:“唐古忒(藏)谓金曰色, 其山产金,故名。”另一说色拉意为野玫瑰园或冰雹。上有色拉寺。

  • 蒿尖山

    在今浙江上虞市西南,与绍兴县接界。《方舆纪要》 卷92绍兴府 “丰山” 条下: 壕山 “在府东七十里。下临舜江,接上虞县界,一名蒿尖山”。

  • 始丰 (豐) 溪

    灵江支流。一名大溪。源出浙江磐安县东南大盆山,东北流至天台,折而南流经临海市西北入灵江。《元和志》 卷26台州临海县: 临海江“有二水合成一水,一自始丰溪,一自乐安溪,至州城西北一十三里合”。

  • 护国岩

    在今四川纳溪县南花果镇(大洲驿)北永宁河边。1916年云南都督蔡锷率讨袁护国军至大洲驿,讨袁胜利后,蔡锷题“护国岩”于崖壁上,旁有“序”和“跋”,记述讨伐袁世凯事。

  • 章水

    ①一名黟水。即今安徽黟县之漳河。宋淳熙《新安志》 卷5黟县 《水源》: 章水 “出县北十八里章山。东南流二十七里至县界,又东南流五里合横江水。溉田十一顷”。②又名漳水、漳头水、欠水。在今安徽亳州市南,

  • 上扎武土司

    清雍正时置,属西宁办事大臣。为玉树四十族之一。驻牧地在今青海玉树县南巴塘乡。后称布庆族。民国周希武《玉树调查记》卷上:“扎武、拉达、布庆,谓之扎武三族,同驻牧一地,在通天河南。”

  • 淮东道宣慰司

    元至元十三年 (1276) 置淮东道宣抚司。十五年 (1278) 改置宣慰司,治淮安路 (治今江苏淮安市)。十九年 (1282) 罢。二十一年 (1284)复置,迁治扬州路 (治今扬州市)。二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