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大渡河

大渡河

古名渽水、涐水、沫水、羊山江(阳山江)、铜河、中镇水。在今四川西部,为岷江最大支流。源出川、青交界的果洛山,上源曰大金川,在丹巴县纳小金河后始称大渡河。南流经泸定、石棉、汉源、峨边,于乐山市西纳青衣江后注入岷江。《资治通鉴》:唐大和三年(829),南诏从成都大掠子女百工数万南归,“及大度水,嵯颠谓蜀人曰:‘此吾南境也,听汝哭别乡国。’众皆恸哭,赴水死者以千计”;《宋史·字文常传》:乾德三年(965)平蜀,太祖“取蜀舆图观之,画大渡(河)为境”;《元史·世祖纪》:宪宗三年(1253),忽必烈征大理“过大渡河,又经行山谷二千余里至金沙江,乘革囊及栰以渡”;《清史稿·穆宗纪》: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国石达开至大渡河,全军覆没;1935年5月红军长征至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又北夺泸定桥。皆此。


古称沫水、渽水、阳山江。岷江最大支流。在四川省西部。《水经注·沫水》:“沫水出广柔徼外,……东北青衣江水合,东入于江。”隋、唐以后称沫水为大渡水。发源于青海省班玛县西北果洛山东南麓,名马可河,东南流至则曲河口入四川省境,名麻尔柯河,经阿坝县南部色尔古纳阿曲(阿柯河)名脚木足河,经马尔康县,南流至金川县可尔因纳杜柯河后名大金川。在丹巴县章谷纳小金川,始称大渡河。南流至石棉县折向东流,到乐山市草鞋渡纳青衣江后入岷江。长 1155 千米,流域面积9.2万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 1570 米3/秒。上中游穿行于折多山、大雪山和夹金山、二郎山间的纵谷,沿途多峡谷,森林密布,水流湍急,全河落差 4173 米,水力资源极其丰富。下游建有龚嘴水库和水电站。主要支流有尼日河、梭磨河、青衣江、松林河、流沙河、牛目河、西溪河、草什渣河、上鱼沟等。峨边以下可通航。唐代为剑南西川防守吐蕃、南诏重要防线。大历十四年(779年),吐蕃与南诏合兵十万,三道入寇,一出茂州,一出扶、文州,一出黎、雅州,右神策都将“李晟追击于大渡河外”(《资治通鉴》)。建中四年(783年),唐与吐蕃为盟。“剑南西山大渡河东,为汉界”,“大渡水西南,为蕃界”(《旧唐书·吐蕃传》)。太和中至咸通初,南诏攻取嶲州南北地后,唐与南诏以大渡河为界。咸通十四年(873年),南诏“坦绰复寇蜀,��舟大渡河以济,为(黎州)刺史黄景复击却之”。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曾强渡安顺场渡口(石棉县内)和抢夺泸定桥(大渡河铁索桥,在泸定县内)。


猜你喜欢

  • 石宝砦

    在今四川忠县东北长江北岸石宝镇附近。孤峰突起,巉石凌空,四周如削,形若玉印,故又名印山、玉印山。清乾隆初,乡民创建岑楼,嘉庆二十四年(1819)又重建。道光《忠州直隶志》卷1:“楼冠山巅,游人轳转螺旋

  • 尖山寨站

    元置,在今河北围场县西北。明废。元置。在今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西北。明省。

  • 鄂里米

    亦作敖里米噶山、敖来密屯。清属三姓副都统。在今黑龙江省绥滨县西十八里奥里米古城。

  • 永固陵

    ①北宋徽宗赵佶陵墓,南宋初葬于浙江绍兴县东三十六里宝山南麓。后更名永祐陵。②在今山西大同市北方山上。《魏书·高祖纪》:北魏太和十四年(490),“葬文明太皇太后于永固陵”。

  • 高峣关城

    在今云南昆明市西南碧鸡镇。《方舆纪要》 卷114云南府昆明县: 高峣关城 “在府城西,云津桥北。为关津总要处。《碧峣精舍记》: 滇海西斥舍舟登陆,俗亦曰高桥,稽之古志,桥实曰峣,以山形似秦峣关也。高峣

  • 大罗卫

    明弘治七年(1494)置,属云南都司。治所在今云南宾川县南二十里州城西侧。《方舆纪要》卷117大罗卫:“州境旧为荒原,弘治中置州及卫,得古碑曰大罗城, 因以名卫。”清康熙八年(1669)废。

  • 八百媳妇土司

    在今缅甸掸邦东部,萨尔温江以东、湄公河以西地区。相传其部长有妻八百,各领一寨,故名。元泰定四年(1327)以其部分地区设置蒙庆宣慰司,至顺二年(1331)改置八百等处宣慰使司统辖全境。明洪武时改置八百

  • 山南关

    在今甘肃张掖市东北。《清一统志·甘州府》:山南关“在张掖县东北四十里人祖山口。明嘉靖二十七年,巡抚杨博置,关城四面凡二十丈有奇。城濠三面、凡三丈有奇”。

  • 郎布池

    即今西藏改则县西南昂拉仁错。《清一统志·西藏》 载: 郎布池 “近查布也萨噶池之北,池广二百二十余里”。

  • 苌乡县

    北魏改长乡县置,属范阳郡。治所在今河北涿州市东五十里长安城。北齐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