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宝塔山

宝塔山

①在今贵州惠水县西南卢山镇西。《方舆纪要》 卷121定番州 “卢山” 条下: “宝塔山在司 (卢山长官司,今卢山镇) 西五里。峰峦尖削如塔。”

②又名嘉岭山。在今陕西延安市东南侧延河岸边。因有塔而俗称宝塔山。《清一统志 · 延安府》: 嘉岭山 “在肤施县东南一百八十步南河滨。形势高峻,上有古塔。《隋志》: 肤施县有丰林山,疑即此”。塔建于万历三十六年 (1608),清代多次修葺,为八角形九层砖塔,高44米。1937年7月1日以后,中共中央驻延安,宝塔山遂成为延安的象征。


(1)在山西省平遥县城东南。原名锅山,别名棒槌山。建国后,因山上有塔改今名。周长33千米,海拔 1895 米。(2)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东南、小东江岸边。山顶有宝塔,故名。远看像军舰,又叫军舰山。塔八角七层实心砖砌,高13.30米,北面嵌佛像,叫寿佛塔,为明代所建。左边穿山月岩,南北通透。宝塔倒影,西映入漓江,东投入小东江,翠嶂落影,并称“穿山塔影”。(3)在陕西省延安市区东南。隔河与凤凰山、清凉山对峙。原名嘉岭山,因山势秀丽,北宋范仲淹在山下石崖上手书“嘉岭山”三字得名。海拔 1170 米,是革命圣地延安的象征。山顶有古时的山寨残迹。南、北、西坡松、柏、柞树成阴。山腰西部有宝塔。始建于唐,今塔为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建,八角九层,楼阁式砖砌,高44米,可登临塔顶俯瞰全城。明崇祯年间在塔南侧配挂生铁护塔洪钟。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曾以洪钟作警报钟。

延 安 宝 塔 山


猜你喜欢

  • 玉女汤

    即玉女泉。在今湖北应城市西南汤池。

  • 荀公谷

    即苟公谷。在今河南洛宁县西南。《水经·洛水注》: “洛水又东得荀公溪口,水出南山荀公涧,即庞季明所入荀公谷者也。其水历谷东北流注于洛水。”

  • 梅山

    ①即今浙江宁波市东海中梅山岛。《方舆纪要》 卷92定海县 “管界寨” 条下: “又大嵩巡司,旧置于县东南大嵩港。洪武十七年移置县南梅山。” 即此。②一名栖隐山。在今安徽含山县东南十五里。《舆地纪胜》

  • 开化里

    在今云南文山县西南六里旧城。清代以原教化司地置,为开化府所辖八里之一。

  • 苴却行政区

    1913年析大姚县置苴却行政委员,民国初属云南腾越道。治所在今四川攀枝花市南仁和街。1929年改为永仁县。

  • 八里湾铺市

    即今湖北红安县南七十里八里湾镇。清光绪《湖北全省分图》:黄安县南有“八里湾铺市”。

  • 太平桥镇

    即今江苏吴县东北太平镇。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长洲县记:“城东北有太平桥(镇)。”民国《江苏六十一县志》:吴县东北有“太平桥镇”。(1)在湖北省红安县南部。面积75平方千米。人口3.2万。镇人民政府驻

  • 宁化千户所

    明洪武二年(1369)置,属山西都司。治所在今山西宁武县西南八十五里宁化乡。清雍正三年(1725)废。明洪武二年(1369年)置,治今山西省宁武县。清雍正三年(1725年)并入宁武县。

  • 显原陵

    十六国后赵石虎之陵墓。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晋书·石季龙载记》: “始葬季龙,号其陵为显原陵。”

  • 虎峪口

    在今山西阳高县东北。《清一统志 ·大同府》: 虎峪口 “在阳高县东北二十里。东西十五步,墙高一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