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宝顶山摩崖造像

宝顶山摩崖造像

在今四川大足县城东北三十里宝顶山。摩崖石刻为宋蜀中名僧赵智凤募化主造,自南宋淳熙六年 (1179) 至淳祐九年 (1249),历时七十余年。石刻共十三处,造像数以万计。以大佛湾和小佛湾规模为最大。巨型雕刻三十余幅,最著者有六道轮回、华岩三圣像、千手观音像、释迦涅槃圣迹图、九龙浴太子、孔雀明王经变、无量寿佛经变像、地狱变像等。对研究宋代社会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资料。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重庆市大足县城东北15千米宝顶山。大足石刻的组成部分。山上多佛像石刻,佛徒朝山进香,有“上朝峨眉,下朝宝顶”之说。石刻创始人为宋蜀中名僧赵智凤(奉行唐柳本尊密教)。始建于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至淳祐九年(1249年),历70余年始成。石刻共13处,造像数盈万。以大佛湾和小佛湾规模为最大。大佛湾为幽深的马蹄形山湾,长500米,岩高约15~30米。雕刻分布在东、南、北三面,相传赵智凤先以小佛湾为蓝图,后在此雕造。巨型雕刻30余幅,最著者有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像、千手观音像、释迦涅槃圣迹图、九龙浴太子、孔雀明王经变、毗卢道场、父母恩重经变像、大方便佛报恩经变像、观无量寿佛经变像等。以宋代雕刻最有特色,保存完整,趣味性和故事性强。造像规模宏大,数量众多,在艺术上也有重大价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

宝顶山摩崖造像


猜你喜欢

  • 漷洲

    在今湖北枝江县南。《方舆纪要》 卷78枝江县 “芦洲” 条下:“浰洲……其下为漷洲,皆广十余里,民耕其上。”

  • 高力营

    亦作高丽营子。在今黑龙江省密山市东南知一镇附近。民国徐曦 《东三省纪略》 卷6: 清光绪三十三年 (1907) 十月,“始于蜂蜜山北麓之高丽营子附近建设密山府治”。

  • 行廊山

    在今安徽宣州市西部,与芜湖县交界处。《舆地纪胜》卷19宁国府:行廊山“在宣城西南五十里。其南面二峰对峙,环抱若行廊然,故名。山有巨人迹、白云池、梁高僧杯渡道场。今为法云院”。《明一统志》卷15宁国府:

  • 沙堆市

    即今湖北通城县东北二十二里沙滩镇。清光绪《湖北全省分图》:通城县东北有沙堆市。

  • 蒲口

    即蒲沟镇。在今天津市北,北运河西岸。清同治年间于此设军火库,并设把总驻守。

  • 仁里集

    即今山东齐河县西南七十四里仁里集乡。旧属长清县。清光绪《山东通志》卷1《舆图志》:长清县西北有仁里集。

  • 谢村镇

    ①在今广西来宾县南五山。《明史·地理志》: 贵县有向武军民千户所,“万历二十三年又迁县西北谢村镇”。即此。②清置,属洋县。即今陕西洋县西二十五里谢村镇。在陕西省洋县西南部。面积13平方千米。人口1.7

  • 托林寺

    在今西藏札达县。“托林”藏语意为“高高飞翔”。11世纪初叶阿里古格王国僧王意希沃为振兴喇嘛教而建,建筑形式仿吐蕃时代古寺桑耶寺。藏族著名译师仁钦桑布曾长住此寺翻译佛经。11世纪中叶,著名古印度僧人阿底

  • 勐 (猛) 陇行政区

    1915年置,属云南腾越道。治所在今云南瑞丽市西郊勐卯村。包括勐卯安抚司和陇川宣抚司两部分,各取一字得名。1916年改勐卯行政区。

  • 日注岭

    一名日铸岭。在今浙江绍兴县东南三十里。宋欧阳修《归田录》卷1:“草茶盛产于两浙。两浙之品, 日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