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居庸关

居庸关

又名军都关、太行第八陉、蓟门关、纳款关。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三十里。关门南北相距四十里,两山夹峙,下有巨涧,悬崖峭壁,称为绝险。《吕氏春秋·有始》: 九塞有 “居庸”。《汉书·地理志》: 上谷郡居庸县 “有关”。《后汉书·光武纪》:建武十五年 (39),“徙雁门、代郡、上谷三郡民,置常山关、 居庸关以东”。 《水经·㶟余水注》: “㶟余水出上谷居庸关东。” 为历代军事防御要地。元始于居庸关设南、北口之戍。明徐达于此垒石为城,为京师北方门户。清于此关城置都司。关城内有云台,元至正五年 (1345) 建成。台上原有三座喇嘛塔,称过街塔。元末明初时先后被毁。明正统四年 (1439) 在台上建泰安寺,清康熙四十一年 (1702) 又毁。居庸关云台尚存,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北京市昌平区西北。为长城重要关口。居庸之名出现于战国,《吕氏春秋·有始览》称“居庸”为天下九寨之一。处两山夹峙的狭长深谷之中,扼北京通往内蒙古的交通要冲,向为北京西北的屏障。传秦始皇修长城时将强征民夫士卒徙居于此。三国时名西关,唐有居庸、蓟门、军都等关之称,辽以后均称今名。《后汉书·光武帝纪》:建武十五年(39年),“徙雁门、代郡、上谷三郡民置常山关、居庸关以东。”明初靖难兵起,燕王朱棣曰:居庸关路狭而险,北平之噤喉也,百人守之,万夫莫窥,必据此乃可无北顾忧,即此。明与紫荆、倒马合称内三关。今关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关城内有一建于元至正五年(1345年)的云台(原为过街塔基座),由汉白玉砌成,高9.5米。台座中间南北向开一券门,通车马。券门及券洞内雕有属喇嘛教内容的佛教图像和梵、藏、八思巴、维吾尔、汉、西夏六种文字题刻的《陀罗尼经咒》和《造塔功德记》,是元代石雕艺术杰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居庸关云台


猜你喜欢

  • 枋口堰

    在今河南济源市东北三十里五龙口镇附近。秦时以枋木为门,以备蓄泄,故名枋口。三国魏典农中郎将司马孚重修,垒石结以为门,溉田甚众。《新唐书·地理志》 孟州济源县: “有枋口堰,大和五年,节度使温造浚古渠,

  • 柏桥县

    东魏武定六年 (548) 置,属南谯郡。治所在今安徽蒙城县境。后废。

  • 独住营

    在今广东封开县东北。《方舆纪要》 卷101开建县: 独住营在 “县 (今南丰镇) 北三十里。嘉靖十四年设,防贺县深埇、塞山、企墈、磨刀、田源诸山贼”。

  • 柴胡店

    即今山东宁津县东柴胡店镇。清光绪 《宁津县志》 卷2: “邑东十六里柴胡店。”

  • 汶山

    即今四川西北部之岷山。《山海经·海内东经》:“大江出汶山。”《史记·封禅书》:“渎山,蜀之汶山。”《元和志》卷32茂州:汶山县之“汶山即岷山也”。古山名。“汶”与“岷”通,即岷山。《元和郡县志》茂州:

  • 东津浮桥

    在今福建建阳市东。《方舆纪要》卷97建阳县:东津浮桥“在城东景阳门外。永乐八年,因旧址重建,用舟三十,联维以铁索。成化以后,修废不一”。

  • 玄氏县

    北魏永安中改泫氏县置,为长平郡治。治所即今山西高平市。北齐废。古县名。北魏永安中改泫氏县置,治今山西省高平市。为长平郡治。北齐天保元年(550年)废入高平县。

  • 纸店镇

    即今河南沈丘县东南四十里纸店镇。明设巡司于此。在河南省沈丘县东部。面积36.9平方千米。人口4.5万。镇人民政府驻纸店,人口 3120。唐、宋时有造纸作坊和卖纸店铺,故名。1958年建公社,1983年

  • 虹桥关

    明置,属松潘卫。在今四川松潘县北二十八里。《明史· 李祯传》: “虹桥关为松城咽喉。”关因桥名。明曹学佺 《蜀中广记》 卷31 《边防记》: “漳腊下七里为虹桥关,系松城北隘。《志》云: 松州北二十里

  • 上封县

    北魏因避道武帝珪讳,改上邽县置,为秦州天水郡治。治所即今甘肃天水市。隋大业元年(605)复改名上邽县。见“上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