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巴州

巴州

①东晋义熙元年(405)谯纵据蜀置,治所在白帝城(今四川奉节县东十里)。辖地大致在今四川开县、万县市以东地区。《晋书·谯纵传》:以“(谯)明子为镇东巴州刺史,率其众五千屯白帝”。即此。后废。

②南齐建元二年(480)置,治巴东郡(在今四川奉节县东十里白帝城)。辖境相当今四川壁山、綦江流域以东、湖北秭归,清江中上游流域以西地区。永明元年(483)废。

③南朝梁置,治所在巴陵县(今湖南岳阳市)。隋开皇九年(589)改为岳州,大业初改为罗州,寻改巴陵郡。唐武德四年(621)复置巴州, 六年(623)改为岳州。

④北魏延昌三年(514)于大谷郡置,治所在今四川巴中市。《寰宇记》卷138巴州:“盖取古巴国以为名。”隋大业三年(607)改为清化郡。唐武德元年(618)复为巴州。天宝元年(742)改为清化郡。乾元元年(758)复改巴州。辖境相当今四川巴中、平昌二县地。元属广元路。明洪武九年(1376)降为巴县。正德九年(1514)复升为巴州,属保宁府。1913年改为巴中县。

⑤西魏大统十七年(551)改楚州置,治所在巴郡垫江县(今四川重庆市)。《元和志》卷33渝州:“《禹贡》梁州之域,古之巴国也。阆、白二水东南流,曲折如巴字,故谓之巴。”州以古巴国、巴郡、巴水而得名。辖境相当今四川重庆市渝北区以南,江津以东,涪陵以西地区。北周闵帝元年(557)复改为楚州。

⑥北齐置,治所在西阳郡(今湖北黄州市东长江北岸)。辖境相当今湖北黄州市地。隋开皇初废。


(1)南朝宋泰始五年(469年)分荆、益二州置三巴校尉,其后屡有废复。南齐建元二年(480年)分荆州巴东、建平及益州巴郡、涪陵等四郡置巴州,治鱼复县(今重庆奉节县东)。辖境相当今湖北省兴山、五峰等县以西,神农架以南和重庆市綦江、江津、璧山等市县以东,垫江、开县、巫溪等县以南地区。永明元年(483年)废。(2)北魏延昌三年(514年)置,“盖取古巴国以为名”(《太平寰宇记》)。治汉昌县(梁改梁广县,北周改化成县,今四川巴中市)。隋大业三年(607年)改为清化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复为巴州,天宝元年(742年)又改为清化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巴州。辖境相当今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及南江县南部地区。宋时扩大,属利州路。元属广元路。明洪武九年(1376年)以州治化成县省入州,又降州为县。正德九年(1514年)复升为州。属保宁府。清不领县。1913年废州改为巴中县。(3)西魏大统十七年(551年)改楚州置,治垫江县(今重庆市)。北周闵帝元年(557年)复为楚州。(4)南北朝蛮族杜清和置,治洵阳县(今陕西旬阳县北洵河北岸)。西魏废帝改名洵州。


猜你喜欢

  • 凉城县

    ①北魏天兴中置,属东郡。治所在今河南滑县东北。北齐废。②1914年改宁远县置,属察哈尔特别区兴和道。治所在今内蒙古凉城县西南永兴乡。以北魏凉城郡取名。1928年属绥远省。1937年迁治新堂 (今凉城县

  • 布雅密河

    即今黑龙江省木兰县北白杨木河。清屠寄《黑龙江舆图说·呼兰厅》:“布雅密河即金史蒲卢买水,亦作婆卢买水……。源出察哈尔库山,西南流七十三里,径温家窝棚东,又东迤南十四里注松花江。”“布雅密,国语(满语)

  • 稠桑驿

    在今河南灵宝市北二十二里稠桑村西一里。《新唐书·李密传》: “高祖诏密以本兵就黎阳招抚故部曲,经略东都,伯当以左武卫将军为密副。驰驲东至稠桑驿。”又作桑田驿。在今河南省灵宝市北黄河南岸。

  • 沙丘宫

    即沙丘台。在今河北广宗县西北八里大平台。为殷纣所筑。赵迁都邯郸后扩建为行宫。《史记·赵世家》 载:惠文王四年(前295), “主父(武灵王)及王游沙丘,异宫,公子章即以其徒与田不礼作乱,诈以主父令召王

  • 大兴场

    即今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东南大兴镇。《清一统志·松桃厅》:大兴场“在厅东九十里,与铜仁府接壤,为往来要路”。

  • 马场江

    在今贵州福泉县南四里。与羊场江通。明曹学佺《名胜志》:“其水湍而深,中流如沸,武胜关设于此。左右悬崖,一水中贯,实诸路之冲也。”

  • 列水

    亦作洌水。即今朝鲜大同江。《汉书·地理志》 乐浪郡吞列:“分黎山,列水所出,西至黏蝉入海,行八百二十里。”古水名。即今朝鲜大同江。东汉以后又名贝水(贝江)。

  • 青溪镇

    一作清溪镇。北宋置,属贵池县。即今安徽贵池市南清溪乡。《清一统志·池州府二》: 上清溪镇 “在贵池县南十里。又下清溪镇,在府东北五里,旧设河泊所,明嘉靖中裁”。(1)在江西省铅山县东北部。面积21平方

  • 土门山

    ①在今湖北襄阳县西。《方舆纪要》卷79襄阳县:土门山“在府西四十里。其形如门”。②在今陕西耀县东南。《魏书·地形志》北地郡土门县:“有土门山。”《元和志》卷2华原县:土门山:“在县(即今耀县)东南四里

  • 三岔河市

    即今湖南安乡县东三岔河镇。民国《安乡县志》卷5:三岔河在“县东三十里。商户数百家,贸易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