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平阴县

平阴县

①秦置,属三川郡。治所在今河南孟津县东北。《汉书·地理志》 河南郡平阴县注引应劭曰:“在平城南,故曰平阴。”西汉属河南郡。三国魏黄初中改为河阴县。

②隋大业二年(606)改榆山县置,属济北郡。治所即今山东平阴县。《寰宇记》卷13平阴县:“取界内平阴故城以为名。”唐初属济州,天宝十三年(754)改属郓州。太和六年(832)省。开成二年(837)复置。宋属东平府。元属东平路。明属东平州。清雍正十三年(1735)改属泰安府。民国初属山东东临道。1928年直属山东省。


(1)古县名。秦置,在今河南省孟津县东北。《水经注·河水》:“河南平阴县,故晋阴地,阴戎之所居。”属三川郡。汉改属河南郡。三国魏改名河阴县。(2)今县名。在山东省西部。属济南市。面积827平方千米。人口36.3万。辖7镇、4乡。县人民政府驻平阴镇。春秋为齐国平阴邑,故治在今县东北。隋开皇十四年(594年)置榆山县,大业二年(606年)改名平阴县,迁治今址,属济北郡。因地处古东原之阴、济水之南而得名。《太平寰宇记》:平阴县“取界内平阴故城为名”。清乾隆《泰安府志》:“《禹贡》‘东原底平’,而邑乃东原之阴也。”故名平阴。唐天宝末属郓州。北宋末属东平府。元属东平路。明属东平州。清属泰安府。1913年属济西道,1914年属东临道,1927年属省。1939年平阴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属泰西专区。1943年平阴县与东阿县合并称平阿县,属冀鲁豫第十六专区。1946年复属泰西专区;次年两县分置。1950年属泰安专区。1958年平阴县并入东平县,属聊城专区。1960年复置平阴县,改属菏泽专区。1961年属济南市,同年4月改属泰安专区。1985年属济南市。地处黄河南岸,地势南高北低,境内有低山丘陵、平原、洼地三种地形。过境河流有黄河、汇河,境内有安栾、锦水、玉带、龙柳、浪溪等河流。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农产小麦、玉米、甘薯、玫瑰、棉花、蚕茧、花生等。矿产有铁、花岗石、大理石、石灰石等。工业有化工、纺织、机械、建材、造纸、酿造、服装、粮棉加工等。105、220国道及泰临公路贯穿全境。名胜古迹有洪范池、书院泉、多佛塔、“大汶口文化”遗址、斗祭台商周文化遗址、项王墓、于慎行墓等。


猜你喜欢

  • 广西等处行中书省

    元至正末改两江道宣慰司置,治所在南宁路(今广西南宁市)。辖境相当今广西南宁、柳州、桂林、梧州、玉林、河池、百色等地区、广东怀集县及贵州罗甸县、望谟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贞丰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册亨布依族自治

  • 南竿塘

    即上竿塘。今福建连江县东南闽江口东之马祖岛。清光绪 《七省沿海要隘全图》 作南竿塘。即“上竿塘山”。

  • 龙底江

    在今贵州石阡县西南三里。亦谓之大溪。《方舆纪要》卷122石阡府:龙底江“其上源为包溪、铺溪,流经府东黄茅囤而合流,绕府前入思南府界,注于乌江”。

  • 克拉尔济土司

    即拉尔吉土司。清雍正时置,属西宁办事大臣。驻牧地在今青海玉树县西南境。清末并入安冲土司。

  • 银钗岭

    在今山西灵丘县东。《方舆纪要》 卷44灵丘县: 银钗岭在 “县东二十五里,接广昌县界。西旁高山,卓峙如立钗然”,故名。

  • 公丘县

    东汉改公丘侯国置,属沛国。治所在今山东滕州市西南十四里。西晋废。古县名。西汉元朔三年(前126年)封鲁共王子顺为公丘侯,置侯国,治今山东省滕州市西偏南庄里西村。属沛郡。东汉改置为公丘县,属沛国。西晋属

  • 紫阳山

    ①在今安徽歙县城南三里。《江南通志·山川五·徽州府》: 紫阳山 “在府南三里,高百九十仞。《府志》 云,宋婺源朱松游而乐之,后寓闽中,常以紫阳书堂刻其印章。其子熹,亦以紫阳名其堂,亦不忘也”。南宋淳祐

  • 辽西镇

    金置,属广宁县。即今辽宁义县东南王民屯。后废。古镇名。金置,在今辽宁省义县东南大凌河东侧王民屯。辽废。

  • 龙潭港

    在今湖北宜城市西南。《方舆纪要》卷79宜城县:龙潭港在“县西南里许。东通汉江”。

  • 洞庭山

    ①在今江苏吴县西南。有东、西二山。东山古称胥母山,又名莫釐山,原系湖中小岛,元、明以后始与陆地相连成半岛。今名洞庭东山或东洞庭山。俗称东山。西山为太湖中最大岛屿,古称包山,一作苞山,又名夫椒山。今名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