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建溪

建溪

闽江北源。在今福建省北部,由南浦溪、崇阳溪、松溪合流而成。南流至南平市和富屯溪、沙溪汇合为闽江。长296公里,亦名剑溪,又称延平津。《晋书·张华传》: 雷焕在豫章丰城掘地四丈余,得一石函,中有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雷焕赠一剑与张华,自留一剑。后张华被诛,其剑丢失; 雷焕死后,其子 “持剑行经延平津 (今建溪),剑忽于腰间跃出堕水。使人没水取之,不见剑,但见两龙各长数丈”,故称延平津为剑津,或称剑溪。溪多险滩。《资治通鉴》: 五代晋天福五年 (940),闽王曦遣将潘师逵、吴行真将兵四万击王延政于建州,师逵军城西,行真军城南,皆阻水置营,焚城外庐舍,寻为延政所败,即指此水。


又称剑溪、延平津。闽江北源。在福建省北部。由源于浦城县北部仙霞岭南麓的南浦溪,源于武夷山东北的崇阳溪(亦称崇溪)合流而成。由北向南流,至建瓯市芝城镇西南接纳松溪,再南流至南平市与富屯溪汇合为闽江。长296千米,流域面积1.65万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499米3/秒。多险滩,富水力资源。建有东坑、叶坊、东风、高坑等水库和水电站。《晋书·张华传》:雷焕在豫章丰域掘地四丈余,得一石函,中有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雷焕赠一剑与张华,自留一剑。后张华被诛,其剑丢失。雷焕死后,其子“持剑行经延平津(今建溪),剑忽于腰间跃出堕水。使人没水取之,不见剑,但见两龙各长数丈”。故称延平津为剑津,或称剑溪。


猜你喜欢

  • 画中

    即画邑。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西北。《后汉书·耿弇列传》:“弇进军画中,居二城之间。” 李贤注: “画中,邑名也。……故城在今西安城东南。有澅水,因名焉。”

  • 校城

    即挍城。在今山东临朐县东南七十里。《寰宇记》 卷18青州引 《十三州志》 云: “朱虚东十三里有校亭县。” 《方舆纪要》 卷35亦作 “校城”。

  • 莲花淀

    在今河北雄县西南十里。北宋缘边塘泺之一。《宋史·河渠志五》: “东南起保安军,西北雄州,合百世淀、黑羊淀、小莲花淀为一水,……东起雄州,西至顺安军,合大莲花淀……为一水。” 又《清一统志·保定府二》:

  • 水口

    ①即今广东兴宁市东南水口镇。清设兴宁营把总驻防。②在今四川巫山县西北下田乡北之水口。清光绪《巫山县志》卷2:水口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宋时于此置水口监。今废”。(1)古地名。又称水口隘。在今广东省兴宁

  • 太平桥镇

    即今江苏吴县东北太平镇。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长洲县记:“城东北有太平桥(镇)。”民国《江苏六十一县志》:吴县东北有“太平桥镇”。(1)在湖北省红安县南部。面积75平方千米。人口3.2万。镇人民政府驻

  • 鲁库河

    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黑龙江下游,为阿姆贡河的支流。《清一统志·吉林一》 “兴衮河”条下: “库鲁河,在 (宁古塔) 城东北三千余里。源出楚察馨山,南流入兴衮河。”

  • 白渠水

    ①即今河北南部滏阳河。《汉书·地理志》赵国邯郸县:“堵山,牛首水所出,东入白渠。”《水经·浊漳水注》:“白渠水出魏郡武安县钦口山,东南流径邯郸县南,又东与拘涧水合。”②在今河北肥乡县西北。《汉书·地理

  • 信安岭

    今浙江常山县、江山市与江西玉山县间山岭之通名。《陈书· 留异传》: 南朝梁末,“ (萧)大连亦趣东阳之信安岭,欲之鄱阳”; 陈天嘉初留异“与王綝自鄱阳信安岭潜通信使”。均此。或说为今浙江常山县东之常山

  • 水冶渠

    在今河南安阳县西。《方舆纪要》卷49彰德府安阳县:水冶渠在“府西四十里。后魏引水鼓铸于此, 因名。其水东北流入洹水。溉田数百顷”。

  • 周康郡

    北魏置,治所在今河南泌阳县东北。隋开皇初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