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谷水
即今山西沁水县之杏河。《方舆纪要》卷43沁水县:“杏谷水在县城东,源出县西三十五里陕沟村,流至此,合于梅谷水。梅谷水源出县西北三十五里梅谷村,流至城东,与杏谷水合,流经县东郑庄村, 入于沁河。”
即今山西沁水县之杏河。《方舆纪要》卷43沁水县:“杏谷水在县城东,源出县西三十五里陕沟村,流至此,合于梅谷水。梅谷水源出县西北三十五里梅谷村,流至城东,与杏谷水合,流经县东郑庄村, 入于沁河。”
一作白牙山。在今安徽贵池市北。《方舆纪要》卷27贵池县:百牙山“在城东北半里。《志》云,府治主山也。东麓曲水旋绕,曰落蓬湾。相传货舟辏泊于此,牙行百人登陇,以平其直,因名。上有浮屠”。
①在今山西昔阳县南。《方舆纪要》 卷40乐平县: “鸣水出县西陡泉岭,亦名陡泉水,流经县南三十里,与石马水合流,东北入于沾水。”②在今江西高安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84瑞州府高安县: 鸣水在 “府西
即当仁州。富为当之讹。治所在今四川康定县境。
在今安徽东至县北尧渡河岸。《寰宇记》卷105建德县:“印石在县西北五里历水岸。石壁峻拔。旧传许旌阳逐蛟至此,岸崩。其石崩处,屹然成壁,印石而去。其石印篆文,圆若马蹄迹。”《方舆纪要》卷27建德县:石印
即今山东昌邑县北二十里柳疃镇。清乾隆《昌邑县志》 卷2有柳疃集。
在今黑龙江省呼兰县西南对青山镇。《清史稿·地理志》呼兰府:“西南东清铁路对青山车站,南六十里至哈尔滨。”
①西汉置,属东海郡。治所在今江苏东海县(牛山镇)西北罗庄古城北。东汉废。②东汉改东安侯国置,属琅邪国。治所在今山东沂水县西南三十里。西晋元康元年(291)废。隋开皇十六年(596)复置, 属莒州。移治
在今山西平陆县东七十里黄河北岸。明置巡司于此。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黄河北岸。明代为黄河渡口之一,置巡检司戍守。
①战国燕邑,后为赵地。在今河北徐水县西遂城。《史记· 赵世家》: 悼襄王二年 (前243),“李牧将攻燕,拔武遂、方城”。即此。②战国韩邑,后入秦。在今山西临汾市西南 (一说在今山西垣曲县东南)。《史
即定州城。今宁夏平罗县南姚伏镇。《方舆纪要》卷62宁夏镇:田州城“在镇北六十里。西夏所置,蒙古废”。《清一统志·宁夏府一》:定州故城“西夏无田州,盖即定州之讹。今俗呼田州塔。新渠旧县在其南”。田州塔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