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岭关
唐置,属龙安县。在今四川北川县西北。唐杜佑 《通典》 卷176龙安县: 松岭关“在县西北百七十里”。开元十八年 (730) 废。明代亦为戍守要地。《方舆纪要》 卷73石泉县: 松岭关在 “县西北七十里。……今仍为守御处”。
在今四川省安县西北。唐代为茂州(治今茂县)和绵州(治今绵阳市东)之间交通要隘。《元和郡县志》:茂州“东至绵州取松岭关路三百七十里”,绵州“西至茂州取松岭路三百七十里”。
唐置,属龙安县。在今四川北川县西北。唐杜佑 《通典》 卷176龙安县: 松岭关“在县西北百七十里”。开元十八年 (730) 废。明代亦为戍守要地。《方舆纪要》 卷73石泉县: 松岭关在 “县西北七十里。……今仍为守御处”。
在今四川省安县西北。唐代为茂州(治今茂县)和绵州(治今绵阳市东)之间交通要隘。《元和郡县志》:茂州“东至绵州取松岭关路三百七十里”,绵州“西至茂州取松岭路三百七十里”。
在今西藏东南部,西界门隅,东界下察隅,南邻印度。珞渝是藏族对珞巴族居住区的称呼,藏语意为南域。17世纪末叶珞渝就置于五世达赖的统治之下。19世纪中叶,西藏地方政府曾将珞渝划归波密土王管辖。1944年珞
唐至德二载(757)改江油郡置,治所在江油县(今四川平武县东南南坝镇旧州)。辖境相当今四川平武县及江油市、青川县部分地。乾元元年(758)改为龙州。唐至德二载(757年)以江油郡改名,治江油县(今四川
①或作德江。在今贵州思南县东南一里。《明史·地理志》 思南府安化县:“东南有水德江,即乌江之分流……下流亦入于涪陵江。”②即今贵州、四川二省之乌江。《方舆纪要》卷69彭水县:水德江“在县东南。其上源即
亦作隆奉蛮夷官司。明洪武四年(1371) 改隆奉宣抚司置,属施州卫。治所在今湖北宣恩县境。后废。宣德三年 (1428) 改置蛮夷官司,属东乡五路安抚司。清废。
又名普照院。在今福建厦门市五老峰麓。《清一统志·泉州府》: 普照院 “(在) 厦门海岛五峰山中。五代时建,初名泗洲。宋治平中改今名。本朝康熙年间重建,改名南普陀”。在福建省厦门市五老山下。始建于唐。初
在今台湾省中西部。源出合欢山,西流经台中盆地入台湾海峡。《清一统志·台湾府》:大肚溪“在彰化县北十里。《旧志》:源出大山中,西流经大肚社南,又西入海”。据张荣楼、李梦愚编《台中县志稿·台中县乡镇地名的
即今安徽五河县南浍河南旧县湾。南宋咸淳七年(1271)置安淮军及五河县治此。《明史·地理志》 五河县:“东南有漴河,西北有浍河、沱河,东北有潼河,并流合淮,谓之五河口。”
在今广东广州市西北。明属番禺县。洪武三年 (1370) 置慕德里巡司于此。古镇名。在今广东省广州市北。元属番禺县。明洪武三年(1370年)于此置慕德里巡检司。
即隐泉山。在今山西文水县西南。《水经·文水注》: “文水又南径 (平陶) 县,右会隐泉口,水出谒泉山之上顶。俗云,旸雨愆时,是谒是祷,故山得其名,非所详也。”
唐武德三年(620)析胙城、酸枣二县置,属黎州。治所在今河南封丘县西北。《寰宇记》卷1封丘县:废守节县“于时东州未平,人思効节,县新创立,故以守节为名”。四年(621)废。古县名。唐武德三年(6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