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桑县
西汉置,属豫章郡。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县南三十六里荆林街。《方舆纪要》 卷85九江府德化县: 柴桑山 “汉以此名县”。三国吴属江夏郡。东晋为寻阳及江州治。隋开皇中废。
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属豫章郡。因柴桑山得名。隋开皇九年(589年)改置寻阳县。东汉仍属豫章郡,三国吴属江夏郡。晋以后历为寻阳郡、江州治所。东汉末曹操自江陵顺江东下,诸葛亮至柴桑与孙权共谋抵抗,即此。
西汉置,属豫章郡。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县南三十六里荆林街。《方舆纪要》 卷85九江府德化县: 柴桑山 “汉以此名县”。三国吴属江夏郡。东晋为寻阳及江州治。隋开皇中废。
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属豫章郡。因柴桑山得名。隋开皇九年(589年)改置寻阳县。东汉仍属豫章郡,三国吴属江夏郡。晋以后历为寻阳郡、江州治所。东汉末曹操自江陵顺江东下,诸葛亮至柴桑与孙权共谋抵抗,即此。
即东曹国。都城在今塔吉克斯坦杜尚别北乌拉秋别。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1:劫布咀那国“周千四五百里,东西长,南北狭。土宜风俗同飒秣建国”。《新唐书·西域传》:东曹国又名“劫布咀那”。
①在今浙江云和县南。《方舆纪要》 卷94云和县: 黄溪 “在县南。自娄狗山下流经县东三里象山之麓,又东南汇于白龙山之浮云溪”。②在今湖南永州市东七十里。唐柳宗元 《游黄溪记》 曰: “环永之治百里,北
清置,属富阳县。即今浙江富阳县西南三十一里场口镇。在浙江省富阳市中南部、富春江东南岸。面积35平方千米。人口2.8万。镇人民政府驻场口,人口 3910。历为山货集散场所,又当壶源溪出口处,故名。民国时
即列玉土司。清雍正时置,属西宁办事大臣。驻牧地在今青海囊谦县西北境。乾隆《卫藏通志》卷15作“克列玉”。清末民初并入安冲土司。
①在今湖北武穴市北。《舆地纪胜》卷47蕲州:多云山“在广济县十五里。天欲雨,则山先出云”。《方舆纪要》卷76广济县:多云山“在县(今梅川镇)东十五里。多云水出焉,流入罗田县界”。②在今湖北罗田县东北。
即陆成县。治所在今河北蠡县南十五里。《史记·田叔列传》:“田叔者,赵陉城人”,“陉城今在中山国”。皆此。即“陆成县”。
西汉元鼎二年 (前115) 建。在长安城中北关内 (今陕西西安市西北未央乡卢家口村)。《汉书·武帝纪》 载: “元鼎二年春,起柏梁台。”《三辅黄图》 卷5引 《三辅故事》 云: “以香柏为梁也。武帝尝
明成化十七年(1481)置,属山西行都司。治所在今山西大同市。嘉靖中移治老军营(今山西朔州市平鲁区西北五十五里平鲁城镇)。清雍正三年(1725)改为平鲁县。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置,治今山西省大同
秦置,属巴郡。治所在今四川奉节县东十里白帝城。西汉为江关都尉治。东汉建安六年(201) 为巴东郡治。三国蜀汉章武二年 (222) 改为永安县。《三国志·蜀书 ·先主传》: 刘备伐吴,在猇亭惨败,“收合
在今陕西礼泉县东北六十里北屯镇附近。《方舆纪要》 卷53醴泉县: 洪口堰 “即谷口,方言石阻河流为洪也。堰接泾阳县界,泾水会甘水流经此。元英宗至治初,陕西屯田府言,自秦汉至唐宋,每年例于八月差使水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