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词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梁山泊

梁山泊

亦作梁山泺。在今山东梁山、郓城、巨野等县间。今梁山县治南梁山,原在巨野泽北岸不远,五代时泽面北移,后晋开运元年 (944) 黄河在滑州决口,河水泻入原巨野泽区,环梁山皆成巨浸,始称梁山泊。《资治通鉴》: 五代周显德六年 (959),“浚五丈渠,东过曹、济、梁山泊,以通青、郓之漕”。从五代到北宋,多次被溃决的黄河河水灌入,面积逐渐扩大。《宋史·河渠一》 记载: “天禧三年六月乙未夜,滑州河溢城西天台山旁,俄复溃于城西南,岸摧七百步,漫溢州城,历澶、濮、曹、郓,注梁山泊。” 宋邵伯温 《邵氏闻见录》 卷30称 “梁山泊八百里水”。金元时代,时因河水决入而扩大,时因河徙水退、滩地被垦而缩小。明初仍有百里左右。万历以后,黄河长期由徐州、淮阴夺淮入海,来水减少,渐涸为平陆。清康熙年间,梁山周围已是村落密集之地。北宋以来常为农民起义军的根据地,相传宣和初宋江起义曾屯聚于此。


(泊pō) 古湖名。又称梁山泺。在今山东省梁山、郓城等县间。南部梁山以南,本系大野泽的一部分,五代时泽面北移,环梁山皆成巨浸,始称梁山泊。从五代到北宋,多次被溃决的黄河河水灌入,面积逐渐扩大,熙宁以后,周围达八百里。入金后河徙水退,渐涸为平地。元末一度为黄河决入,又成大泊,不久又涸。北宋以来,常为农民起义军的根据地,相传宣和初宋江起义,曾屯聚于此。


猜你喜欢

  • 牛首镇

    北宋置,属邓城县。即今湖北襄阳县(张湾镇)西牛首镇。在湖北省襄樊市樊城区西部、汉水北岸。面积171平方千米。人口8.7万。镇人民政府驻牛首,人口 4490。春秋时为一座古城,因城头如牛,故名。1949

  • 白道安口

    在今河北曲阳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4曲阳县:白道安口“稍西即狼牙口也, 自白道安口而东北,历岳领口、小关城口、夹耳安等口,而接倒马关。又自狼牙口而西,历梧桐树、乱树林、黄草安等口,而接阜平县之落路口

  • 济阴国

    西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 分梁国置,治所在定陶县 (今山东定陶县西北四里)。封孝王子不识为济阴王。辖境相当今山东菏泽市及定陶、东明等县地。建元二年 (前 139) 改为济阴郡。甘露二年 (前52)

  • 大壮观山

    在今江苏南京市北,旧太平、神策二门间。《陈书·方泰传》:陈太建十一年(579),“高宗幸大壮观,因大阅武”。宋《景定建康志》卷17:大壮观山“东连蒋山,西有水下注平陆,南临真武湖,北临蠡湖”。

  • 利仁镇

    在今山东平阴县西南六十里大吉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徙东阿县治此。金为利仁镇。古镇名。即今山东省东平县西北旧县乡。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东阿县从南谷(穀)镇徙治于此。

  • 本当堡

    北宋置,属巩州。在今甘肃通渭县境。后废。

  • 铅山

    ①在今江西铅山县南。《寰宇记》 卷107信州铅山县: 铅山 “在县 (治今永平镇) 西北七里,又名桂阳山。《旧经》 云,山出铅。先置信州之时铸钱,百姓开采得铅,什而税一。建中元年封禁,贞元间置永平监。

  • 芦芽山

    又名芦芽尖山。在今山西宁武县西南。《清一统志·宁武府》:芦芽山“周百余里,跨神池、五寨、静乐、岢岚诸州县界”。在山西省西北部。《大清一统志》:芦芽山“叠峰耸秀,前有小山,尖如竹阴,多生芦草,故名”。为

  • 昌魏县

    三国魏置,属新城郡。治所在今湖北房县西南。西魏废。古县名。三国魏置,治今湖北省房县西南。属新城郡。西魏时废。

  • 神台 (臺) 砦

    明置,在今河北阜平县西北八十里。《方舆纪要》 卷14阜平县 “吴王口” 条: “神台砦在县西北吴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