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周城
即今山西左云县。《资治通鉴》: 唐武德七年 (624),“突厥寇代州之武周城,州兵击破之”。
即今山西左云县。《资治通鉴》: 唐武德七年 (624),“突厥寇代州之武周城,州兵击破之”。
即今山西汾西县西北对竹镇。《清一统志·平阳府一》 “神符堡”条下:对竹堡“在县北”。
一作铁里 (裏) 门。在今山西阳高县东北镇门堡北。《明史·翁万达传》: “寇数万骑犯大同中路,入铁裹门,故总兵官张达力战却之。”
即泾南县。治所在今四川纳溪县东南。《旧唐书·地理志》 旧作 “洷南县”,标点本据 《新唐书》、《通典》 改为 “泾南县”。
明洪武五年(1372)改大万山苏葛办等处长官司置,属思南宣慰司。治所即今贵州万山特区。明曹学佺《名胜志》:“大万山在治南三里,司以此名。”永乐十二年(1414)改属铜仁府。清废。明洪武五年(1372年
黄河下游故道之一。西汉元封后,黄河北决于馆陶(今河北馆陶县),分为屯氏河。《汉书·地理志》 馆陶县:“河水别出为屯氏河,东北至章武(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汉书·沟洫志》:“元帝永光五年,河决清河灵
北宋康定二年 (1041) 分陕西路置环庆路经略安抚使,治所在庆州 (后升庆阳府,今甘肃庆阳县)。辖境相当今陕西长武、武功、旬邑、礼泉等县间地和甘肃环江、马莲河流域以东地区。元丰中及宣和后均曾置转运使
即今河南息县西北三十四里土桥。清尹耕云《豫军纪略》卷4:咸丰十一年(1861)十月,“夥目霍光玉、岳得洋等股复在息境土扶桥等处啸聚”。
在今浙江安吉县 (递铺镇) 北三十六里梅溪镇。《寰宇记》 卷94长兴县: “ 《隋图经》 云: 吴兴故鄣东三十里有梅溪山。” 《方舆纪要》 卷91安吉州: 梅溪山“立石高百余丈,四面斗绝,不可登陟。下
在今浙江仙居县西南。《方舆纪要》卷92仙居县:水帘岩“在县西南四十五里。岩壁横峙,悬瀑如帘,下有石室甚深广”。
北周置,治所在南襄阳郡 (今湖北南漳县)。寻废。北周置,治重阳县(今湖北南漳县)。辖境相当今湖北省南漳县。后废。